投稿邮箱:yblywhw@126.com    QQ:2680826841    广告合作热线:17760503325
旅游文学TOURIST MAP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叙州

打鱼村和中华鲟的前世今生

来源:宜宾聊狂斋艺术社作者:周基华发布时间:2017-04-12阅读次数:分享本文: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在地球上存活了两亿三千万年,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曾和恐龙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它是中国特有的大型洄游鱼类,出生在长江上游宜宾的金沙江段,生活在中国的东海和黄海。每年夏初,它们会经过上海溯长江而上,历程3000多公里,经过武汉、重庆、宜宾、立秋后回到自己当初出生的地方——宜宾金沙江段,找到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产卵场,将卵产在金沙江激流旁二流水底的卵石上,休养后,次年一月再启程返回海洋。刚产生的鲟鱼籽直径约3毫米,黑色透亮,仔鱼一孵出来就能游动。腹部还带着残留的卵黄。几周后,它们开始在金沙江觅食生长。数月后便长出硬骨块。然后,它们循着祖辈的道路用上一年多的时间游到大海,在海洋中经过20—40年时间长成几百至1000余斤重的大鱼,又奔赴宜宾的金沙江前往产卵,开始了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亿万年来,中华鲟在宜宾的金沙江段年复一年地演绎着生命的轮回,成为了中外聚焦宜宾的一张生态名片。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壮观的中华鲟,尤如澎湃消长的钱塘潮,渐成远逝的波光鳞影,仅为我们留下了难舍的眷顾。


一、神秘的产卵场


        从宜宾城至屏山县大岩沟256.5千米的金沙江段是中华鲟的主要产卵场和索饵场。其中最著名的产卵场是屏山县的腊子窝和宜宾县的打渔村至三块石江段。腊子窝在屏山的福延与楼东之间,这里两面皆山,江边为深阔的窝心沱,沱外激流荡漾一泻数里。2012年,向家坝水电站蓄水后,这一著名的中华鲟产卵场便被淹没,“打渔村—三块石”便成了金沙江段唯一幸存的著名的中华鲟产卵场。

        打渔村距宜宾中心城区约25公里,从宜宾城坐车经“二二四”金沙江大桥,逆江而行,一进入打渔村,便看见公路左边,白云舒卷的天幕下,刀砍斧劈的岩壁,高达六、七百米,凹凸峥嵘壁立在打渔村后。山下一个桃源似的村庄掩映在苍古的荔枝树和嫩绿、深绿的橘树之中。金沙江宽阔地从三块石、打渔村前无拘无束地流过。

        这里是宜宾历史上著名的人文生态之地,北宋大诗人黄庭坚曾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颂戎州荔枝绿与绿荔枝》诗篇。至今在打渔村仍有五株千年古荔,苍古磋峨,浓荫蔽日,被华南农学院主编的《果树栽培学名论》录入其中。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中华鲟为何世世代代都要游到“打渔村——三块石”来产籽呢?科学家对此至今未能解开谜团。虽然有日月定位、地磁场、水域气味等多种说法,均显得牵强附会。为深入了解中华鲟的生态状况,中华鲟何以对宜宾金沙江段产生如此不可磨灭的依恋情节。2013年1月,笔者亲临打渔村采访当地的渔民王庆宜、王庆渝等人。王庆宜现年66岁,是宜宾县横江中学1963级初中生。母亲是打渔村世代有名的陈姓女。兄弟王庆渝现年62岁,也是横江中学初中毕业生。弟兄二人,读初中时即开始在打渔村打鱼。笔者与王庆宜等几位渔民在打渔村的金沙江边,对中华鲟为何要在这里产籽展开了认真的实地考察和研讨。

      

     纵观打渔村环境:村址就像一团蘑菇云向金沙江平伸出去。蘑菇云上、下两侧江水各有一沱。两沱相距约100米,下沱名金银沱平常水面约100亩,水深约20米,与激流和尚滩紧紧相连;上沱稍小,平常水面约60亩,水深也是约20米。上沱上游500米处即是“三块石”。三块石外即是激流险滩。三块石与打渔村江面均江面宽阔、阳光充足,河床为均匀的大卵石和岩浆色。中华鲟、达氏鲟就在三块石外的二流水中产卵。产卵时,中华鲟因为阵痛会疯狂地从水中跃出,一个空翻后,狠狠砸在水中,水花迸溅,声音砰砰作响,鱼卵便排于二流水中。中华鲟产卵后,游进深沱不吃不喝静渡产假。而白鲟则在打渔村的金银沱与和尚滩激流之间的二流水中产卵,与中华鲟不同的是,白鲟产卵时在水面痛得不断侧翻打滚,产卵后,也是就近游到金银沱静养。

     

    三块石,打渔村这两处著名的鲟鱼产籽地,江面宽阔、阳光充足、具有理想的河床、刚柔相济的流速,有便于小鱼觅食的水生物环境,便于母鲟休养的静水深沱,因此,这似乎是鲟鱼代代均要前来这里产卵的原因;然而,若要认为鲟鱼是因为这里水质、环境条件特别好,所以一定要来这里产卵,则是大可疑问的。因为距三块石上游五、六公里处的金沙江边的滚坎坝(今云南水富县城),即于1974年开始修建国有大型企业——云南天然气化工厂。1977年生产尿素,1979—1988年合成氮年产量高达28万吨;而金银沱对面江边的豆坝,也早于1964年即开始修建大型火力发电厂,1974年竣工投产。因此,就实际情况而言三块石、打渔村段自1964年起就已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环境污染和噪声的干扰。然而,中华鲟及其余鲟鱼却照旧年复一年来此产卵。因此,认为打渔村、三块石环境、水质特别好,是鲟鱼要来此产卵的原因显然是不能成立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华鲟及其它鲟鱼对宜宾金沙江段产生了如此强烈的依恋呢?笔者以为如某些科学家所说:四川在亿万年前是内陆海,中华鲟从母辈产孵地孵出后,即对其产卵、孵化地产生了强烈的遗传性认同,故而成年后,循其代代相传的生育遗传规律,一定要洄流至始祖产卵场进行生育。这种说法也许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残酷、兴旺的捕鲟业


        宜宾的捕鲟业,汉、晋时,即已有相当的规模。1973年4月,在宜宾县柏溪公子山出土的东汉岩墓画像棺中的《猛禽捕鱼图》便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人的捕鲟情景。画面上:“岸上两人,一人捧腹欲蹲,一人举手作欢呼状。鱼体长、头略呈三角形,吻近犁形,略向上翘,眼小。体侧、脊上棱形骨板明显,背骨板较大。背鳍位于体后部。尾尖形、上叶长而尖。一只猛禽站在船头。”

清代的《叙州府志·外纪》,还记下了这样一件奇事:“天复初,任可之为戎州刺史,有渔人赵阿奴善钓大鱼,尝于马湖江垂大巨索钓鱼,所得者重三百斤为止,每谓人曰:‘愿得重一千斤者,我钓鱼之志足矣,即改业不钓。’人或曰:‘此非下江,焉有大鱼。’赵曰:‘非吾所欲,更命者上钓。’是秋,果得一鱼重千斤”。直至1980年,宜宾的鲟鱼业仍经久不衰。

    1959年,宜宾市(现翠屏区)渔场,仅50天时间在金沙江红岩子等河段就捕捞了鲟鱼51条,共8000千克,其中最大一尾达400千克以上。据屏山县统计,1950—1959年捕捞大小鲟鱼199尾,调查估计,当时金沙江共有鲟鱼3—5万尾,其中400千克以上的有200-300尾。1965—1978年,县级宜宾市(今翠屏区)渔业社,14年间共捕获中华鲟(未计达氏鲟、白鲟)469尾,重量138168斤。1974—1981年,宜宾地区(含今泸州市)共捕捞中华鲟1459尾(未含白鲟、达氏鲟)。打渔村江面每天常有渔业社渔船三、四只,本地渔船4、5只也于此捕捞鲟鱼和其它鱼。1976年霜降早晨,在打渔村河面即捕到鲟鱼12条。

        历史上捕鲟鱼是采用滚钩捕鲟和以桶作鱼鮓的方法。猛禽则用作辅助撵鱼。解放前后,宜宾金沙江上的渔民则普遍采用滚钩捕鱼的方法。当时,宜宾金沙江段最有名的捕鲟渔民为李氏三兄弟。三兄弟如健在,均达100岁。老大家居屏山县泥溪湾。老二绰号李二老师家居宜宾县小岸坝(关河与金沙江汇流处),身材高大、圆脸、敏捷、精干。老幺也是身材雄壮,宽皮大脸,肤色黑红,很有力量。

        

    打渔村渔民捕鲟鱼是采用滚钩。滚钩全长约60米,共分三段,首起一段约20米是铁丝拴在岸上;中间一段20米为粗麻绳,麻绳上每间隔15公分,于下系一个铁钩,铁钩长12公分,粗1公分,钩尖和钩柄相距6cm,钩尖锋利无比,望之胆寒,铁钩以麻绳系于滚钩绳下约45cm。若以20米计算,一排滚钩即有锋利无比的铁钩133个,若以改良后的双钩计算即多达266个铁钩。尾端也是长20米为圆铁丝,一端系于滚钩绳、一端紧拴住一个重120—150公斤的条石。捕鲟其实并无高端技术,生活在江边的渔民,经过长期观察,对鲟鱼往来路线已经是了如指掌。鲟鱼不从激流中经过,而是于二流水中穿行。打鱼人选择二流水水深处,鱼必经之路下滚钩。通常捕鲟鱼须3人以上,乘木船去撒滚钩。船大了、人少划不动,故以载重1.5—2吨为宜。滚钩首段铁丝于岸上拴好后将船划至二流水中,待中段滚钩绳绷直,即将尾端的条石掀入江中,下滚钩即算完成。单等滚钩钩住鲟鱼后,再来收取。

        王庆宜弟兄二人生动地向我讲述了他们当年捕鲟鱼的故事。

       

   王庆渝:“那年寒露,天气晴好,我们三人头天在黄板石(三块石上面,安边火车站下江边)二流水地方(里边是沱)下钩。第二天早晨,三人划船去查看,发现滚钩绳位置已移动,下滑到离原位置两米多远的地方。于是,我们紧张地展开了收钩。鱼便开始浮出了水面,此鲟鱼在半夜即被七颗滚钩钩住,经过一夜痛不欲生的挣扎,此时,已经只有喘息之力了。但是快接近船时,此鲟鱼依然不断来回挣扎冲撞,致使滚钩铁丝在水中甩来甩去发出嗡嗡之声。经过半个多钟头的捕捉,小船方靠近鲟鱼。于是用1.2米长,1.6厘米粗,钩子开口处却有15厘米宽,钩尖锋利无比的圆条钩钩住它。鲟鱼痛不欲生,翻滚挣扎水花四溅,船上人的衣服全溅湿了。数分钟后,鲟鱼已经完全力尽便只能听人摆布了。此时,我们便用一根长木棒贴近鲟鱼,一头捆绑在鱼头鳍后,一头捆绑住鱼尾,鲟鱼便再也不能动弹了,于是再用老拇指粗的麻绳穿其鼻,取掉滚钩,划船而归”。

        

    王庆宜:“1974年阴历9月间,在三块石外二流水处,我们于头天傍晚下了滚钩,第二天早晨八、九点时去看有没有鱼。十点钟时,突然有人大喊:‘钩到鱼了!’我们三个人急忙划船出去,一收麻绳,知道有鱼了。鱼见有人拖绳,拼命扳动,竟把拇指粗的麻绳板断为两段。三人把此鲟鱼拖到河边上后,回头见后半截绳上,仍钩住一条鲟鱼。鲟鱼被石头拖住,无法逃脱,第二个鲟鱼也就被捕住了,两鲟鱼共有800余斤。有时,我们头天在一处地方捕住鲟鱼,第二天,竟然在同一地方又钩住一条鲟鱼,因为那是鲟鱼的必经之路哇!”


三、天差地别的身价


        历史上的鲟鱼非常滥贱,没有人认识到它的价值。过去,安边河滩上常摆满鲟鱼肉无法卖掉。鲟鱼籽被小食店做成粑粑卖,竟然只卖两分钱一个。1976年,鲟鱼由蔬菜水产公司收购、销售。收购价母鱼每斤0.48元,公鱼每斤0.42元,殊知销售时,很不好卖,只好以0.20元一斤折本贱卖。因为人们感觉鲟鱼肉粗糙,不太好吃。于是,渔民们便只得将无法卖掉的鲟鱼肉风干做成腊肉,待吃时,切成肉片,以水撮后回锅。

        然而,鲟鱼籽在国际上却被认为是高级食品,1970年代,一公斤鲟鱼籽出口价格为110美元。一尾中华鲟雌鱼可获20—40公斤鱼籽。于是,从1974年起,国家水产总局每年向四川下达生产3吨鲟鱼籽的任务,其中,宜宾江段任务即为每年2吨。1978年—1982年,宜宾市蔬菜水产公司年平均加工盐渍鱼籽1吨以上,大部分提供出口,少部分调北京饭店供宴请外宾使用。鲟鱼的捕捞于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1977年,峨嵋电影制片厂专程前来打渔村拍摄鲟鱼生产的纪录片,前后共费时15天。捕捞拍摄江段:从黄板石至打渔村。霜降前几日,因尚无鲟鱼活动,故峨影厂人员只好在宜宾县招待所等待。霜降这天,阳光灿烂。渔民们早晨察看了头天下的滚钩,知道已有鲟鱼被钩住了,便立刻电话告知峨影摄制组。峨影人员立刻赶来,分乘上三只渔船驶向江中(小岸坝一只、打渔村一只、宜宾市渔业社一只),每只船渔民2人,摄制人员2人。虽然鲟鱼搅动起来的波浪几欲把船掀翻,但阳光下身着海魂衫的渔民,这天却特别勇健。一个个手捷眼快,抓住滚钩绳,在波浪中逐鱼奔窜放收。摄制组的人员全神贯注,紧盯着镜头中的视野,不放过一个精彩的画面。这第一个拍摄日,就捕捉到了9条鲟鱼。大的900多斤,小的500多斤。人们兴奋不己,两岸的人欢声雷动。

        时年,宜宾县在县招待所召开捕捞鲟鱼庆功会,表彰捕劳鲟鱼的先进渔民。同时,大办西餐鲟鱼籽宴,让与会者共尝“国宴式”的鲟鱼籽宴。王庆渝是当年被选拔参加拍摄纪录片的捕鲟能手之一,也是光荣出席庆功会的渔民之一。 他讲:“当年县招待所做出的鲟鱼籽宴果然好吃,鱼蛋是乌色、浑的,以盐水渍后煮熟,酸、甜、腥味,恰到好处,特别感觉鲜美。

        经此捕捞、中华鲟大量锐减。


四、中华鲟的生死存亡


        1981年,长江上的第一座水电工程葛州坝大江截流,中华鲟自长江口洄游到金沙江产卵的通道被阻断。洄游到长江的中华鲟到达宜昌境内,被拦截在葛洲坝之下。几千只中华鲟在坝下江水中翻腾、徘徊、聚集,规模浩大。为了到达长江上游的产卵场,有的中华鲟甚至在大坝撞得头破血流。在湖北宜昌、荆州江段中华鲟随处可见,上千尾中华鲟死于渔网,并在市场售卖。

        为保护鲟鱼资源,1982年,国家明令禁捕,葛州坝水电站截流前,每年洄游到长江上游的中华鲟超过3500尾,到2010年不足500尾,锐减70%。2012年9月29日,中央电视4台(中文国际)讲播:一次,一条4米长的中华鲟腹内鱼籽已经三期,它需要游到宜宾金沙江产卵场。它游到葛州坝下时,遇到了大坝,于是在大坝下苦痛地来回打转,无法上去。工作人员急忙升起坝闸,这条中华鲟于是得以随船进入船闸,不幸在船闸中被木船螺旋浆打中,遍体鳞伤,仰肚死去。中国仅有的几位著名标本专家闻讯赶到葛州坝,只得将其尸体剥制成巨型标本,陈列于武汉大学标本馆。

        1990年代中期,曾有一则新闻报道:在11月的一天,葛州坝下游三号船闸里有一对大鱼跟着一艘走上水的客轮一起游进了船闸里。经专家辨认是一对成年中华鲟,为了保护他们,当地有关部门最后决定让它们和轮船一起去了长江的上游。当时,三峡工程才开始建设,三峡段的长江还没有截流。或许它们游到了宜宾的金沙江完成了产卵的使命,或许这便是宜宾金沙江上最后的一对回到故乡产卵的鲟鱼了。

    随着长江上葛州坝水电工程、三峡水电工程大坝的截流,金沙江上的向家坝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的修建,中华鲟等鲟鱼的生死存亡问题,越来越牵动着国人的心。

        为保护国宝中华鲟及其它鲟鱼,20世纪80年代初在葛州坝正式成立了中华鲟研究所,致力于中华鲟及长江珍稀鱼类的人工繁殖和保护。该研究所仅用两年的时间就繁殖出中华鲟幼苗。1984年,首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6000尾。

从1984年到2004年底,中华鲟研究所和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几家研究所共向长江水域放流10厘米大小的中华鲟幼苗60万尾,到2010年投放鲟鱼苗共达700万尾。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0〕29号),保护区范围跨越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四省市,由金沙江向家坝开始,下游延伸至重庆马桑渡,以及赤水河、岷江下游,越溪河和南广河、长宁河、沱江、永宁河、河流总长度1162.6公里,总面积33174.2平方公里。保护区水域内分布有鱼类189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白鲟,达氏鲟等。

        

    核心保护区一为宜宾金沙江段安边至宜宾合江门至南溪县;二为长江段泸州市弥陀镇至合江至重庆市羊石镇;三为贵州赤水河仁怀市大流口至赤水市复兴镇。

        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竣工后,从2008年12月底至2010年,按《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对九种珍稀特有鱼类进行放流,共组织7次放流,放流鱼苗超过44万尾。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的成功,使人们看到了不依赖稀有的野生亲鱼就能把中华鲟长期保存下来的途径,让我们看到了中华鲟保护的曙光,但是,由于长江、金沙江上的水电站大坝不仅直接阻隔了洄游性鱼类的通道,而且,对金沙江的生态系统也产生了多方面的严重影响。因此,中华鲟在宜宾金沙江段的产卵场今天实际已不复存在了。

        2010年,农业部水产研究所为展开对鲟鱼的生存状况研究,在宜宾县打渔村聘请了4条渔船,在宜宾县普安乡周坝聘请了2条渔船,共聘请渔民12位参与科研。科研船的任务是从向家坝水电站至宜宾、江津,沿金沙江、长江捕捞白鲟,以供研究。当年的捕鲟能手王庆渝,这次又有幸成了积极保护中华鲟的科研协助者。渔船全程费时50天,虽有现代高级声呐探测仪的帮助,但是仅在宜宾雪滩捕住达氏鲟一条,重仅6斤;在泸州纳溪捕住中华鲟2条,大者12斤,小者8斤;白鲟一无所获。再仔细辨认后,所获3条,全是人工培育放流后成长的鲟鱼。

        今天的打鱼村,江水换上了绿绸,每天江面依旧有20余只小渔船和二只机动渔船在江面奔忙打鱼。然而事实告诉我们:金沙江上的野生鲟鱼,其实已成了我们心痛的美好回忆。

    周基华   宜宾县横江镇人。1978年考入宜宾学院中文系。1984年“四川省地方志编研班”结业。教师、公务员、文化传播者。

    参编《宜宾县志》、《翠屏区志》、主笔《宜宾市教育志》,参与总纂《宜宾市志》,著有《宜宾史话》(合著)、《古镇横江》、《五尺道线路文化研究》,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文字20万余言。








  1. 上一条:没有了
  2. 下一条:天宫山大发现:千里移民秋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