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yblywhw@126.com    QQ:2680826841    广告合作热线:17760503325
名家专辑FAMOUS ALBUM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书法家李代煊

李代煊书法作品欣赏

来源:宜宾天宫文化传播作者:发布时间:2017-01-20阅读次数:分享本文:

 

李代煊,又名岱宣,号石城山人。1944年5月出生于宜宾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宜宾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999年、2000年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百杰书法家”称号;作品参加全国第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其中第六届获全国奖;参加全国第三、六、七、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一、二届全国正书展;第二、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展;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中、日、韩书法交流展;中国北京一、二、三届国际书法双年展;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青岛书法学术提名展,并出版丛书《李代煊集》;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兰亭书法双年展;第二届当代中国楷书名家作品邀请展;中南海收藏其作品并被编入《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第二卷);2004年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李代煊书法集》
雅致、俊逸、意象高旷、姿态洒落,这是先生的字风;爽真、平和、秉承家风、通达磊落,这是先生的人品。
未见先生,先生的字已于门楣处呈欢迎之势。进得屋内,满室墨香,尤以客厅精美的《陇西堂伯阳公遗训》最为注目,自然也是先生亲书,更见其用心,知其功力。
“我是李代煊。”先生面带微笑,伸手一握,于大寒时节前颇觉温暖。
先生善谈,既无初次见面的隔阂,更不端大师的架子。谈至兴处,或大笑,或拍手,或沉思,皆为真性情。
追梦:从石匠到书家
在李代煊先生的记忆里,李家五代石匠。父亲虽无文化,却极其敬重文化人。待小代煊长到四岁零四个月零四天时,便备齐了二刀肉、豆腐干之类礼物,背着小代煊走四五公里来到晁晋秋的私塾,行发蒙仪式。在咿咿呀呀“人之初,性本善”的吟诵中,小代煊开启了知识的探寻旅程。
5岁时,李适之老师送小代煊一本手抄的《三字经》,虽一字不识,小代煊却被清秀端正的书写吸引。李适之惊喜地发现,第一次握笔的小代煊便手腕灵活稳当。李适之连声赞叹:这孩子有悟性,将来必有造诣。
这本《三字经》令童年时代的李代煊为之痴迷,从此,他与字结缘。
李适之的预测,在小代煊中学时,有了显现。就读于横江中学的李代煊佩服班主任老师沈乐陶的板书漂亮,沈老师欣赏李代煊的勤奋灵气,安排他课余写学校的板报。于是,横江街上众人围观夸赞李代煊的水粉字,便成了当年一景。
无奈,生活艰辛。初中毕业后,李代煊回家子承父业,当起了石匠。尽管“李石匠”修磨、小墨的手艺远近皆知,但这并未削弱李代煊的“写字梦”。白天,李代煊以锤凿为生,夜深人静时,他俯首几案,潜心练字,常常练得入迷,不经意间,就已雄鸡报晓。
寒来暑去,研墨笔耕。渐渐地,方圆数十里的乡亲都来请李代煊代写楹联;渐渐地,李代煊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乡土书法家”。
顿悟:从书写到书法
1971年,李代煊经过宜宾师范学校三个月短期培训,被招聘为乡村教师,后调到横江区中心小学当校长,这使得他有了更好的条件练习书法。学校、办公室闲置的报纸,都是李代煊的宝贝,他可以利用废报纸在午夜灯下尽情书写。
时逢80年代初,全国刮起了一股书法热潮,为李代煊的书法走出横江提供了契机。偶然的机会,李代煊结识了当时在业内已有威望的侯开嘉老师,并有幸参与到侯开嘉开办的书法沙龙中。书法沙龙为年轻的书法爱好者们提供了交流心得、赏析作品的平台。在这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直言不讳,甚至可以对大家、名家的作品提出批评意见。正是在这样民主开放的氛围下,李代煊等人受益匪浅,开辟了更广阔的视野。
“其实让我真正知‘书写’是生活化的书法,而‘书法’是艺术化的书写是在1983年。”李代煊说,之后他便开始认真临帖,先王羲之,继颜真卿,后褚遂良等。李代煊说,书家作书不仅要考虑留白、布局、节奏等,还要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等方法,才能体现出书法作品的浓淡、枯湿、疾徐、疏密。
李代煊曾说:一个人一生要做许许多多的事情,但是一个人一生做好一件事足矣。在李代煊的意识里,他一生要做好的事,无疑是致力于书法。从五岁起,“写字”便融入到他的血液与骨髓,成了他一生无法割舍的梦想。
为了能将书法功力更进一步,李代煊先后自费到河南、陕西等地寻访书法名家,拜师学艺,孜孜以求书法艺术的精进。
在朋友们的鼓励下,从1984年起,李代煊第一次参加省展。首战告捷,让李代煊信心百倍,一发不可收拾,频频在各类省展、国展中亮相。
各类奖项纷至沓来,这让生性平和的李代煊并无得意张扬之态。但获悉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得奖时的戏剧一幕,却让李代煊记忆犹新。
展品寄出后,李代煊和以往参赛一样,并未挂在心上。那晚他突然做了个怪梦,梦见一只猫从他裤筒里钻进去在腋窝下抓来挠去,疼痛让他一下子惊醒了。第二天清晨,懵懵懂懂的他还沉浸于梦境中,不知不觉朝邮局走去。邮车正好到达门口,一个大邮包刚卸下便散开了,报刊信札散落到地上。李代煊正欲帮忙捡拾,一张报纸不偏不倚刚好落到他的脚背上。拾起一看,是《天津中国书画报》。写字之人自然对书画报情有独衷,随意一翻,“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获奖名单”便跃入眼帘。按捺住心跳,阅之,只见上面豁然印着“李代煊”三个字。激动?兴奋?惊喜?或者是不是同名同姓的别人?李代煊不敢置信,赶紧坐车到市里找人证实。刚到市区,正巧碰上几个书法界的朋友,他们纷纷向他道喜,他才信了。
赏析:肌丰亦骨健
1989年,就在众人期待李代煊新作的时候,有朋友直言:小行书虽精致,但格局有待拓宽。联想到记载中,王羲之崇尚章草,他的第七子王献之向父亲建议: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变体。劝他不要专写章草,要有变化,要创造革新,其后果然不出所料“超钟迈张”,成为中国书法历史上的“羲献二王”。
朋友一句话,让李代煊醍醐灌顶。在事业的鼎盛时期,李代煊淡出各种比赛,潜心研究。这一蛰伏,就是5年。5年,成就了一个全新的李代煊。
宜宾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德宏评价李代煊先生“人生一事惟书法”。李代煊先生的魏碑楷书,以雅致、俊逸、冲和著称。“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风格和审美追求。早期的作品,连绵的行草书居多,线质醇和,结字开合自由,墨色浓淡相间,趣味古朴而高雅。现在的作品以楷书为主,以行草书为辅,他坚守六朝碑版古拙,天真,率意,并渗透冲和,恬静,雅致,这种完美的融合,成就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书法艺术家全新的面目。”
书法理论家、书法家李庶民读《李代煊书法集》后,欣然写下:“熔碑铸帖 肌丰骨健”。称其楷书以魏碑为骨架,以晋韵宋意畅其神,以帖学笔法丰其血肉;有《郑文公下碑》、《张猛龙碑》诸名碑的内质,复参以六朝墓志的生辣活脱,形成了他那清越挺拔、隽逸爽利的魏体楷书风格。楷书四条屏《中华世纪坛记》意象高旷、姿态洒落;体方而势圆,质重而韵朗;用笔劲健凝整,起笔方圆浑融,提案利落精确,转折处意随笔到,变化巧妙,收笔或敛,或放,皆见精能入微;结构因字立形而以横势为主调,韵协律合,起伏照应。楷书《翠屏山书院碑记》恭肃敛容,点画周到;气象雍容,格调清逸。于耸峙中见安定,将唐楷的森严与魏碑的奇异结合在了一起。
传承:作书先做人
注重家风传承的李代煊,虽然如今已至古稀之年,但谈及幼时老师,时隔六十多年,他依然能清晰说出老师的名字外形,甚至老师的习惯性动作,他也如数家珍。
在培养弟子时,除了要求其在书法创作时“观、临、养、悟、创”,他更注重教诲弟子们的为人之道。
曹运军是李代煊的得意门生,其作品在最近揭晓的“看四川——诗书创作工程优秀书法作品展”中入选。此前,他的作品已有两次入选全国作品展。
谈及恩师,曹运军难掩感激之情。自小便喜爱书法的曹运军当年仕途正盛,忙于工作。李代煊循循善诱,劝其万不可荒了创作秃了毛笔;而当工作调整失意落魄时,李代煊告其“知广博求深沉”,让他安静下来平和下来,寄情于书法。
曹运军发现,在墨香浸润下,颓废的自己焕发了新的动力,于是刻苦耕耘。当他满心欢喜地把得意之作展示给众人时,却引发了争议与质疑。这让曹运军的情绪再一次陷入了低谷。
唯李代煊鼓励:相信自己,你不仅要参加西部展,还要参加全国展,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作品。曹运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作品投出。
在50000多件作品中800件作品入选——其中,包括曹运军的!喜讯让师徒二人喜极而泣,更让曹运军重拾了自信。

胜不骄,败不馁,以平常心待世间事。这是李代煊的做人准则,也是他教会弟子们的人生哲学。

李代煊书法作品欣赏:

 

求作品电话:13154691828(李代煊)

 

  1. 上一条:没有了
  2. 下一条:等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