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大都,也不是小镇,于是自称中都。
——题记
一
四川盆地南缘,金、岷两江之间,凉山余脉逶迤而下,经雷马屏地区稍息停顿,便留下一个小盆地。又绵延东南,将长长的尾摆在了三江汇合处,宜宾。
精致的小盆地,四周高山,中间平原。昔称夷都,掌管方圆数百里,堪称大都。现在是场镇,不卑不亢自称中都。是四川盆地微缩版,故中都场镇被誉为“小成都”。
中都山势,亦平缓、亦陡峭,大气、恢弘,干净利落,不拘泥。梯田式油菜花海,随便一望,都是水彩画中的神来之笔:远山陡崖、坡地田块、竹林树木、红墙青瓦、田埂道路、行人小狗、菜籽花豌豆花、蜜蜂蝴蝶,信手拈来,都是入画的绝好素材。
二
中都,属金沙江流域。中都河哗哗奔腾,一路欢歌,跳入向家坝库区。北有小凉山支脉五指山系老君山等屏障(“屏山”也),穿过五指山遂道即进入岷江流域沐川。
金、岷两江性格炯异:粗犷与细腻,阳刚与阴柔,急躁与悠闲,都以老君山为分水岭。俗语 “干中都,湿沐川,不干不湿老君山” ,是最形象的阐释。
不同的水土,造就不同的风景,孕育不同的文化。
“干”与“湿”,“阳”与“阴”,“粗”与“细”,“快”与“慢”,“高”与“低”,分别在老君山南北坡同时呈现。有如,沐川山歌婉转,中都山歌高吭;沐川人玩“二七十”(纸牌),中都人玩“乱戳”;沐川耕田用水牛,中都运输用驼马……
三
干中都,气温高,川南最早的春天。岷江河畔的油菜花才羞涩地抬起花骨朵,而中都的油菜花,早已将思春的宣言泼得漫山遍野,四处流淌。
于是有了中都油菜花文化旅游活动。都市游人相约蜜蜂奔拥而来,他(它)们沐浴在无边的金黄色中清洗明亮的双眼,潜入菜花林中畅饮久违的甜蜜。每寸肌肤、每根汗毛、每口呼吸,都浸上养人的蜂花粉味道。
四
地里的油菜籽,花开花谢,年复一年,千年不变。
菜花丛中的房屋,土墙变石墙,石墙变砖墙,百年几变。
石墙房最普遍,最具中都特色。房屋的立墙,全是用四棱上线的六面形红砂石条、石块砌成。从基脚到屋顶,不用泥土,不用石灰,更不用水泥,只用当地丹霞红石,就地取材,自然、本真、淳朴、厚重。
石墙房有单家独户,也有大小院落,都长在山间风水和谐的恰当位置。
有的石墙房主人或择地新建了钢混结构、瓷砖贴面的白色楼房,或进城住进了功能齐全的现代小区,把红墙青瓦的旧居遗忘在了菜花地里。
而来自都市的摄像师、摄影师,把镜头对准了红石墙上的野草、门槛石上的青苔和门前的池塘倒影。
五
从菜花海中上岸,带着满足与惬意,把目光投向山外,投向城郊,投向景区——
各色花海相继开园,那些花海用电脑精心设计,花也名贵,有的飘洋过海,很骄气,收门票,人车相拥。
而中都的油菜花,地里的庄稼,传统、常规、普通、自然。种菜籽无需电脑和互联网,也不用设计师。飞鸟嘴里掉下一粒菜籽米,针头大小,随便落进哪片泥土,就是一束风景。
一群放学的娃娃,菜花林间赶路,满头大汗,气喘嘘嘘,抬头发现游人,带着不解的目光:他们到菜子地里来干啥子呢?
孩子们从来没想过,天天路过的庄稼地,竟然是风景。
(2016.3.8)
作者简介:李秉仁,宜宾县蕨溪镇人,男,汉族,现年53岁,中共党员,大学文化,记者,宜宾市作家协会会员,宜宾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有电视节目、散文获省市奖项,著有散文集《三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