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yblywhw@126.com    QQ:2680826841    广告合作热线:17760503325
景区推荐THE SCENIC SPOT IS RECOMMENDED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南溪景区

宜宾旅游文化:南溪古街解说词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8-22阅读次数:分享本文:

 

南溪古街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

(欢迎词)经过一路的奔波,欢迎大家千里迢迢来到南溪!大家好我是宜宾市南溪区仙源旅游公司的解说员(导游)XX。今天我们游览的线路是从巨洋大酒店出发前往南溪古城墙、滨江公园、环长江景观大道,整个行程大约60分钟。

(南溪概况)南溪位于四川省南部,地处宜宾、自贡、泸州三市辐射交汇点,总面积704.43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14个行政村、31个社区,人口约42.81万。南溪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8万人。

南溪是一座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古城,南北朝梁设南广县,隋仁寿初年(601604年)因避太子杨广讳,改为南溪县。县初治今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北岸,也就是如今的涪溪口至桂轮场。唐乾符二年(875年),在仙源坝筑奋戎城(今南溪镇)。宋乾德(963969年)中,迁治奋戎城。南溪建县前,隶属犍为郡僰道县。经梁、隋、唐、宋、元、明、清历代更换建制,在1935年至1949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49127日南溪县解放。1997年宜宾撤地设市以来,隶属宜宾市管辖。2011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成为宜宾市一个新区,从此开启了以区为治的历史新纪元。南溪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县的美誉,2012年度,被评为四川最美古镇。

2015926日,在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上,南溪古街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自此,南溪古街旅游景区以崭新的姿态存在,携千年南溪厚重的文化历史,广迎天下来宾。

南溪古街旅游景区由三部分组成:南溪临江古城楼城墙、南溪古街、滨江公园。景区东起望瀛门,西至未来之门,南临长江,北接南溪哪吒动漫产业园,总面积约2895亩。现在,我们即将前往南溪临江古城楼城墙。

南溪临江古城楼城墙南溪临江古城楼城墙位于南溪区长江北岸滨江路、顺河路,座北向南。由古城墙和与之相连的“望瀛门”、“文明门”、“广福门”三座城门城楼及码头组成,全长1109米。现存城墙始建于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年),是在原土城墙基础上改建的,主要以明代竖砌石城墙为主,清代、民国多次增修培补,城墙平均高6米,厚0.5米。南溪临江古城楼城墙,是万里长江边上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城池防御工事,是研究我国古代城池规划布局和防御工事、城楼建筑工艺重要的实物资料。2013年,南溪临江古城楼城墙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瀛门)(俗称东门)城楼城门,位于古城墙东段东大街口,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清知县崔光仪题匾:“登皋临流,紫气东来”;后知县邵兆禄又题匾:“紫气云腾”。 1988年,南溪县政府将“望瀛门”城楼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与南溪临江古城楼城墙一并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明门各位领导,文明门到了,我们一起步行感受厚重的南溪历史吧。文明门城楼城门(俗称大南门)位于城墙中部南大街口,是长江沿岸保存完好的唯一城门,素有万里长江第一门之称。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楼系木构造筑,重檐歇山式项,通高17.35米,占地69.75平方米。主体框架为井字柱穿逗式,清嘉庆十一年(1807年)培修时;知县邵兆禄书文明门三字刻于门额上。楼前有662级石质码头与之相连,使城楼更加巍峨壮观、气度非凡2007年,与南溪临江古城楼城墙一并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草莽英雄》、《自古英雄出少年》、《九根毛》、《青年刘伯承》等多部电影曾在此取景。

广福门广福门城楼城门,位于城墙中西部广福街口,建于清乾隆年间,单檐歇山式顶抬梁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7米,进深三间5米,通高8.75米,建筑面积63平方米;卷拱形砖石城门,高2.76米,宽2.6米,厚5米。楼前有石码头与之相连。

参观完了南溪临江古城楼城墙各位来宾上车,我们将从繁华复古的南溪古街穿越到现代时尚的滨江新城,然后车览我们的滨江公园。

南溪古街)南溪古街始建于2011年,总投资约5亿元,东起新城西环线,西至南溪区文化体育中心。古街沿桂溪河两边修建,分为ABC三个区,全长1000米左右,占地202亩,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米。

古街完全采用古建筑风格,按照“巷穿城、水融街、楼重院”的理念来打造,将南溪古文化与水文化融为一体。不仅体现了川西、川南等巴蜀传统人居特色,更将骑楼、天井、马头墙等各地方传统建筑元素加以改良融汇,展现出从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做到了“千楼千面”,具有中国传统民居集大成者的气度。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南溪古街A段起点,在我们不远处就是南溪豆腐干博览馆。

一提到宜宾,大家就会想到五粮液。一说到南溪,大家都会想到南溪豆腐干。作为一种便捷、健康的食品,南溪豆腐干和南溪水码头、南溪古城墙城楼有着一样悠久的历史。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我们南溪豆腐干就已经通过长江水路走到了全国各地。如今,古邑千年历史的滋养,长江万化文明的濡染, 南溪,以其独特生态环境,使豆腐干形成特定质量和地方风味,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休闲旅游食品。

南溪是豆腐干之乡,这里的豆腐干作为南溪特产,早已闻名遐迩。曾经的南溪城,家家石磨响,满城豆干香。石磨,是传统手工制作豆腐干必要的工具,如今已经成为豆腐干传统工艺的象征。

相传在三国时期(公元225年),蜀汉军师诸葛亮率兵路过僰道县(当时南溪为僰道县属地)时,被阵阵奇特清香的气味所吸引,他亲自去查看究竟,原来家家户户都在做一种外表黄灿如金内中洁白似玉的豆腐干。诸葛亮品尝后大为称赞,并称之为“包金玉”,并且下令3军把当时南溪城内所有的豆腐干买下了,作为军粮。南溪豆腐干由此闻名。

好吧,就让我们一起品味这石刻故事,走进有着300多年传承历史的孝善坊手工豆腐干。

南溪建设豆腐干文化博览馆,旨在宣传和保护中华文化遗产,展示地方品牌。南溪豆腐干博览馆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分为历史文化博览区、豆腐干制作展示观光区、豆腐制作和豆腐美食体验区三个区,生动形象地展示南溪豆腐干的历史、文化和工艺。南溪豆腐干文化博览馆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的豆腐干主题文化博览馆。(王氏族谱)在明末清初,历经战乱的四川显得荒凉凋敝,地旷人稀,清政府鼓励外省人入川垦荒,这就是广泛流传于巴蜀地区“湖广填四川”民谣。康熙七年(1668年),王氏万厚公携全家老小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移四川。为照顾生病的母亲,其妻在豆腐脑中拌入佐料供母亲食用,没想到几天后豆腐脑变成了豆腐干,不但便于保存,而且食之味美。当迁移至四川南溪时,王万厚已用尽所有盘缠,便将仅剩的几斤黄豆制作成豆腐干叫卖维持生计,因当地没有此物,极易售卖。从此,王万厚以制作豆腐干维持全家生计,南溪也有了第一家豆腐干生产作坊。因王家人乐施善助,受到邻里广泛赞誉。王万厚的善举得到了肯定,便把行孝、行善作为家训代代相传。当地家家户户都曾受过王家的恩惠,为表达大家对王家人的感激,群众在村里自发修建了一座牌坊,取名“孝善坊”,并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在灯杆上点灯为谢,至今,牌坊所在的山坡都被世人称为“灯杆坡”。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南溪古镇防御图》,是明代保留的南溪。南溪县城,始名“奋戎”城,建于唐禧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当时县城所在地叫做“仙源坝”。(豆腐干制作流程中,讲制作过程)。南溪豆腐干,承继数百年独特工艺,以其地理位置、气候温度等独特生态环境,已经形成了特定质量和地方风味,不仅是成为传统名小吃,更是闻名海内外的休闲旅游食品。南溪豆腐干的传统制作工艺,选材精良,制作精细,配料考究,主要有九道工艺流程:一是泡豆,二是磨浆,三是煮浆,四是筛浆,五是点浆,六是成型,七是压榨,八是卤制,九是烘烤,(豆腐干企业展示区,讲南溪豆腐干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南溪豆腐干形成以徽记食品为龙头,以国砫、庶人坊、大良心、玉林等骨干的产业集群。南溪一共有5家规模以上企业、3家传统手工艺豆腐干企业,生产规模达每年8万吨生产能力,形成了 “庶人坊”、“大良心”、“枼玉林”、“採玲”、“孝善坊”等品牌。南溪豆腐干共有36种风味,68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大城市,以及美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孝善坊”手工豆腐干选用南溪本地优质黄豆,传承古法传统工艺,同时也在不断开发新口味的豆腐干,不仅有秘制的五香、麻辣等传统口味,还有烧烤、泡椒、芽菜、牛肉、鸡肉等时尚口味,虽然口味时尚,依然保持了产品不加香精、色素、防腐剂的绿色、纯天然品质,比如牛肉豆腐干加入的是实实在在的牛肉,鸡肉豆腐干加的是看得见的鸡肉。企业还创新发明了手工夹心豆腐干、含肉豆腐干专利产品。目前,孝善坊豆腐干代表南溪豆腐干入选中国优秀旅游商品,对于我们南溪古街的贵客,店家热情地提供了一些免费品尝品,大家可以尝一下。

在参观完南溪豆腐干文化博览区之后,我们将沿着桂溪河步行到古街B段。  

(总兵府)现在跟着XX手的方向,看到的就是总兵府了,一天,侯良柱在成都府衙翻阅兵书,一只喜鹊飞到他桌上唧唧喳喳叫个不停,说是南溪家中老母亲想他了,要他回老家去看看。侯良柱放下兵书,带上随从,连夜赶回南溪。侯良柱陪着母亲来到桂溪河散步,母亲说出了想在桂溪河边居住的心愿。于是侯良柱给老母亲在桂溪河边修了间茅屋,并题写了“总兵府”三个大字。让母亲看到“总兵府”三个字,就像自己守候在身边了。这真是:“总兵驻扎成都府,官邸却在桂溪河。”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总兵府,即后人几经翻修成了现在的模样。

(巧识马语退敌兵)侯良柱是南溪历史上最高级别的武官,官至四川总兵,在他的故乡南溪,有关他的传奇故事很多。侯总兵不仅英勇善战,还有一样特异功能,听得懂虫虫鸟鸟牛马猪羊说的话。一天,一只乌鸦飞到侯总兵的窗前,叽叽喳喳叫了一阵,侯总兵听懂了,乌鸦是说,北方有贼寇入侵,要他带兵去才得行。侯总兵一听,不禁心头一惊,边关军情,国家大事,马上奏报朝廷。朝廷命他为先锋,带兵到边境。侯总兵一出阵,看见对方军旗飘扬,阵仗整齐,却听见对方马阵传来一阵杂音。侯总兵听得出那声音在说,年年打,月月打,天天打,累死累活,还不如回去拉车拉犁。侯总兵听出对方马阵传来的疲惫之声,乘机哇啦哇啦一阵狂喊,对方将领也听不懂侯总兵说些啥子名堂。那些战马却听得懂,侯总兵是在说,你们不要过来,过来都没得活着回去的。你们只有拉起你背上的兵将朝背后头跑,这场大战就打不起来了,你们就会平安无事了。对方的战马平时嘶叫,没有人听得懂,今天有大将军听懂它们的话了,以为遇到神仙了,真的就昂起头奋起蹄子转头就往回跑。侯总兵没有费一刀一箭的功夫,就平息了这场战火,立了战功。现在这“总兵府”就是南溪乡人为纪念侯良柱所建。民间还有歌谣唱道:

一树桃子半边红,人说南溪出豪雄。

(仙源台)仙源台,原为清末南溪望族阚氏私人戏楼,供阚氏家族举办庆典、祭祀唱戏之用。本建筑为歇山顶式建筑,因位于长江之滨的仙源坝而得名。南溪人喜爱的传统艺术——川剧,每逢重要节气,都在这里演出。县城内原有戏台10余处,现仅存此一处。登上仙源台,领略唐宋辞章,感悟明清风流。

(仙源塔)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仙源塔,塔高七层,约30米,为四方砖塔,是南溪古街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鸟瞰南溪古街的最佳场所。自古流传无徽则琴不鸣,在元代有个叫熊万户的人,在琴山上聚土成徽,并在岩壁上刻了诸多佛像。从此以后,凡是有人路过此处听到阵阵琴声,就能交上好运。明代四川新都人杨慎游学南溪就听到从琴山传来阵阵宛转悠扬的琴声,一举中魁。之后到南溪来的人,总愿登临此塔,以遂心愿。塔里从第一层至第七层分别以南溪和川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传承、历史人文、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新城印象、观光望远七大主题板块为主要内容,综合体现出南溪在独特的川南城市风貌体系中浓郁的滨江之城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第一层为秀美南溪,主要讲述南溪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建城史。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这两个大型的宫灯,上面的内容是著名的“南溪八景”——秦山松风、芦亭晚渡、海楼烟雨、龙腾晚照、仙观晴霞、镇澜夜月、瑞云叆叇(ài dài)、桂溪钓艇。这八景是南溪历代文人根据实际的自然风光写意而成,随着城市不断变化发展,八个自然美景已不复古时的盛况,然而在这里我们的艺术大师根据“南溪八景”的意境写意结合实际创作出了这八副山水古画,在对那些秀美的自然风光进行艺术还原的同时,又更具韵味的体现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

虽然说“南溪八景”已成为历史,但今日的南溪依然存在很多秀美的自然风光,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南溪特有的长江美景、红岩窝瀑布、云台山以及临江古城楼城墙。

第二层为诗咏南溪,主要讲述自唐朝以来著名的诗人有关南溪的所咏所作,比如唐朝时韦庄大诗人来四川做官时所作的“两岸严风吹玉树,一滩明月晒银沙”、唐朝边塞诗人岑参游南溪时所作的“结屋倚青嶂,开轩对翠畴”,以及北宋大文豪苏轼游南溪时所作的“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等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南溪秀美的风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描写大诗人们结交南溪友人时的依依情感佳作,如明朝杨慎的“歌罢语阑还别去, 朔风寒雪倍伤神”等,就描写出诗人被贬回老家在南溪与好友重聚离别时的感怀之情。大家从这一层可以充分感受到自唐、宋、明、清、民国时期历代文豪名仕对南溪的美景的赞叹和对南溪友人的珍视之情。

第三层人文南溪,主要讲述在特殊背景之下南溪涌现出的一批本土的历史文化名人,特别是以包弼臣为代表的书法家、绘画家等,展现出南溪人杰地灵的城市性格和丰富多样的人文特色。

第四层多彩南溪,里面展示的是吃龙肉二维半浮雕、豆腐干、白酒制作、哈号、婚嫁灯箱。这一层,主要讲述以南溪为代表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川南民俗文化体系,是对南溪当地民俗文化瑰宝的一种总结呈现,深刻体现了南溪人民的劳动智慧和生活习惯。说起南溪的民俗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大家都知道龙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象征,而说起“吃龙肉”肯定会让很多外地的朋友惊诧不已,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吃龙肉”呢?所谓的“吃龙肉”其实是当地的一种民俗筵席的习惯,年关时舞龙灯队伍队员将自己所赚取的费用置办筵席宴请本村村名和来客的一种行为,意在消灾解难,祈求平安,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来到南溪不得不说南溪豆腐干,南溪豆腐干历史源远流长,自公元前135年开始僰道人(今南溪人)便已掌握传统豆腐干制作工艺,发展到现在,这项起源于民间、规模生产于清代的传统食品凭借其“色、香、味、型”俱优的特色名扬海内外,被录入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南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质软而甘冽,尤其适合酒菌繁殖,所以盛产各种优质的蒸馏酒。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南溪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涵盖了吃喝玩乐各大领域。 包括了吃龙肉独特酿酒以及豆腐干制作工艺技术, 还有多彩的民俗习惯例如我们看到的大舞龙灯竹乐哈号娶亲婚嫁等。接下来请各位移步来到第五层,本层的主题为《红色南溪》主要讲述的是在抗战期间,南溪作为川南的红色革命地所涌现出来的诸多革命家以及特殊的历史革命事件。这里特别讲述的是历史上著名是川南农暴。眼前的这些展件就是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珍贵物品。在南溪的抗战历史进程中曾出现了几位了不起的革命家。其中之一便是孙炳文,孙炳文是地地道道的南溪人,曾担任黄埔军校和广东大学教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以及后方留守主任等职。 孙炳文先生与朱德元帅在泸州一见如故,便结为莫逆之交。孙先生的女儿孙维世又是周恩来总理义女是新中国时期的著名话剧导演。

另一位便是著名的军工革命家刘鼎原名阚思俊,南溪县城人。曾任全国政协常委、航空工业部顾问、中北大学第一任校长等职。1936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第一时间就收到刘鼎同志的报告,刘鼎同志的信息对于党中央掌握“西安事变”和国民党内部的情况,以及对以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着重要价值,毛泽东主席曾多次指出:西安事变,刘鼎同志是有功的。南溪的三大兵工企业:长庆、红光、南山厂也是刘鼎的大力支持下建设起来的。

接下来请各位移步来到第六层 ,本层的主题《奋进南溪》,主要讲述的是南溪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持改革开放,持续奋进开发,不断创新思变,进行南溪旧城改造与新城开发建设,展现出全区人民团结一致共建美好家园的开拓精神。大家可以从画面上看出南溪老城以及新城未建设开发时候的情景。三年涂摊变新城,南溪经历过了一次全新的洗礼,从思想、环境、格局、等等焕然一新。 南溪秉持“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商旅活区”等城市开发战略,不断的拓展视野,全力将城区西部打造为、宜居、宜游、宜业的高品质生态环境滨江新城。

为了能让各位对南溪的发展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我们特别制作了城市宣传片,请大家欣赏。

最后请各位移步来到顶层,本层的主题为《展望南溪》是整个仙缘塔的观景平台。本层主要为各位提供休息之外,大家还可以俯瞰南溪古街风景以及滨江新城的建设新貌,更为直观的了解这座长江之滨上的历史文化古城。

(黄帛流风)古街B区东头的这个牌坊,是为纪念南溪汉代著名烈女黄帛凄美的爱情故事而建而重修的。黄帛,是我们南溪博学多艺的才女,汉代南溪学子张贞之妻。因丈夫外出求学,遇船覆淹死,黄帛经月余寻访不得,不知其下落,遂自投水身亡。14天后,夫妻双双在县西三十里处牵手浮出水面,后将该处定名黄帛坎,并建牌坊“烈女祠”。按照古代的标准,黄帛这样的女子成为了旧时代女性的表率,当地民众为她建起了这样的贞节牌坊。正如这幅楹联:“一部人文史;千秋黄帛风。青山不负忠贞烈;崖坎长留姓字香。”

步水廊始建于南宋末年,为典型的宋代廊桥建筑,因浙江永嘉进士潘希白经此上岸凭吊烈女黄帛而建,至今经历过“九毁十复”。宋朝时,四川是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入川游学。潘希白在南游学因被烈女黄帛事迹深深感动,而对南溪流连有加。在考中进士赴任后,专程回到南溪,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入南溪》诗:“沙头落月照篷低,杜宇谁家树底啼。舟子不知人未起,载将残梦上南溪。”

古街C段:(18个小故事)

潘希白偕乐唱晚津

——唱晚津和偕乐苑的传说

南溪古街桂溪河南侧有个码头,叫“唱晚津”码头,有一幅对联:“往昔渔舟歌满载;如今画舫乐繁华。”这幅对联的上联,大致可反映出当年的情景。

在南宋时期,桂溪河水量丰富,渔船、客船很多。渔夫们打到的鱼,就从这里上岸到附近去卖。客船也在这里靠岸下人,就自然形成了水码头,不过没有名字。如果要说个地点,就说亭子码头。因为上边有个小亭子。

有一天,有个外地秀才,游历南溪,来到桂溪河。看到一个亭子下有好多人在那里好像等啥子。秀才问大家:“请问老乡,你们为何都在这里会合?”有人就说:“这位小哥,你不是本地人吧?这个地方,一到傍晚,渔夫们都要唱着渔歌回来,大家都想听渔歌,所以等着。”

“哦!”秀才又看了看这亭子,六柱,圆顶,是用稻草盖的。就问:“这亭子叫啥子名字?”大家一听,都说不出来:“亭子就是亭子嘛,还有名字?”

“这可不好呀。亭子没有名字,就难和其他亭子区别;正如不知别人的姓名,可以叫兄弟、大叔、老伯、大爷等等,总不能叫:呃,人!”秀才说完,大家开心地笑起来。

有人问:“小哥,看样子你是读书人,那你说这亭子取个啥子名字呢?”

秀才想了想,想起了有句话叫“渔舟唱晚”,就说:“取个唱晚亭吧?”

大家齐声说:“好!”突然有个年轻人说:“不行,唱到晚上,天黑了,就要打火把。大家都打火把,万一不小心把亭子烧了怎么办?”大家立即责怪这个年轻人说话不吉利。这时,有个老者说:“对!我看要沾点水,才能避火。”于是,大家就七嘴八舌在说如何加“水”的问题,都说不出个明堂来。秀才想:老伯说的有道理,要用水来避火。于是说:“就叫唱晚津吧。”有人不懂,说:“金?啥子金?黄金还是白金?”秀才解译说:“书上不是说渡口码头又叫关津渡口吗?‘津’字半边就有‘水’,就是水边,不是金钱的金。”这样,好多人就服了,说:“还是读书好呀!”秀才取了亭名,和大家也混熟了,就和大家说说笑笑。太阳快落山了,果然渔民们唱着歌回来了。听说来了个读书人,还给亭子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都来找秀才聊天。亭子南边宽阔的坝子里热闹起来。

后来,经过元、明,到了清朝,有个知县叫雷尔卿,认为“秀乐”这个名字只表示“秀才娱乐”,不好,改成“偕乐苑”,大家一起娱乐才好,并在县衙内修了个“偕乐亭”。

奋戎城的救命桥

——奋戎桥故事之一

    在很久很久以前,南溪这个地方属于僰侯国管辖,到汉武帝开西南夷设置犍为郡僰道县算起,到现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以后又叫过南广县,在隋朝时才改名叫南溪县,只是当时南溪县的管辖范围比现在的要宽得多,几乎相当于现在的宜宾市的一大半还要多点儿。县城原来设在李庄驿(今李庄),宋朝乾德年间才迁到仙源坝奋戎城,也就是今天的南溪城这个地方。传说奋戎城原是一座规模很小的土城,修建时间也没得实实在在的记载。那时的仙源坝林莽丛生,虎狼成群,隔三叉五的,就有大人或者小娃儿遭咬去,连骨头都找不到一块。为了抵御猛兽的侵袭,当时,包括僰人在内生活在这一带的土著人,要想活命,只得垒土筑城,只留一处缺口与外面相通,平日里都用栅栏挡着。这样,住在土城里的人才稍微安心了些。过了一段平安的日子,奋戎城里的人又生活不下去了。没得吃的东西,就要饿死啊!城里有几个头脑开窍一点的人,就聚在一堆打主意,咋个才能保命活下去。想了很多天,有一个人终天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伙起到长江和桂溪河里边去捕鱼来吃,这样,能够让大家活下命来,其他的人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就都同意了。后来,遇到长江涨水,为了涨大水的时候不被冲走,又在桂溪河上用鹅卵石砌了一座桥,取名叫“奋戎桥”。再后来,鹅卵石砌的桥遭冲垮了,又垒起,又冲垮,又垒起……慢慢地,人们也变聪明些了,就改成用大树来搭的木桥,树木朽了,桥又断了,就在桂溪河安上跳蹬子,虽然不再垮了,人们走起来却还是不太方便。最后,改成石头来砌的桥,管的时间就很久了。在很长一个时期,这座桥成了奋戎城的“救命桥”。

包欣芳廊桥读经史

——欣芳桥的故事

很早以前,桂溪河上有几座桥,除桂溪桥是大气点的石桥外,其他桥都很简单,据说都是木桥,有的桥上是走廊,人们称为廊桥,欣芳桥就是其中之一。

欣芳桥本来没有名字,后来为了纪念南溪名人包欣芳,大家就叫它欣芳桥。重修后,正式取名欣芳桥。

    包欣芳是南溪人,生活在清·道光—咸丰时期,生卒年代不详。他是清·嘉庆年间南溪“岁贡生”、“孝廉方正”包宽的儿子,是全国著名的大书法家、“字妖”包弼臣的叔父,是咸丰三年(1853年)三甲进士之一。先后任朝庭翰林编修、刑部主事。他一生低调,没写好多书,只留下是一部《留云馆塾课》。在任刑部主事两年左右,便英年早逝。

包欣芳长得身材高大、英俊威武,就是现在说的“帅哥”。而且从小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文武全才。少年时就以善写文章闻名全县,深受地方官员和文人学士爱戴。他小时后,就爱习文弄武,常到桂溪河边习武、在同一座廊桥上读书。他的家庭条件很好,为什么他不在家里读书呢?因为他要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说,这桥上天天很多人过,声音嘲杂,我在这里读书,就必须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强记书中内容,这样,习惯了,以后就不怕任何外来的干扰。于是,除了在学校读书之外,还经常到能遮风挡雨的廊桥上去读书,以致在廊桥固定的地方都被他磨得很光滑了。

后来,他当了刑部主事,因劳累过度,两年左右就病逝在任上。南溪的人民,特别是文人学士们为他的英年早逝深为惋惜,就把他曾经读书的廊桥取名为“欣芳桥”,不过没刻桥名。重修桥时,才刻上桥名,以作纪念。

这熙园,本是包弼臣书院背后的一家茶园,为何又叫它熙园呢?这事还是与包家有关。

包家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南溪的望族,包弼臣一生热情好客,文人墨客诗家书友,多常到他家聚会。包弼臣也不时邀约朋友到附近的戏园看川戏。戏台上演的是《荆钗记》《琵琶记》之类的传统剧,台上的演员唱的是字正腔圆,手眼身段是步步到位,演得很不错。台下呢?只有几个内行票友看得摇头晃脑如醉如痴。除此之外,大多数观众觉得没得啥子味道,摆龙门阵的越摆越大声,嗑瓜子的牙嚼武嚼,吐了满地的瓜子壳,有的甚至打起瞌睡来了。包弼臣和几个朋友看了这景象,摇摇头笑了笑。

戏散了,几个朋友到茶园去喝茶,边喝边聊,谈到戏园子头台上热气,台下不来气,有点不对头,啥子原因呢?台上演唱的再来劲,台下的听不懂,演的故事又隔他们帽子坡那么远,没那个心思听,热不起来啊。包弼臣兄弟几个,罗肃,肖颖,这些都是全叙府数得上的人物,个个都是饱学之士。香茶喝出味道来了,比喝两杯纯高粱高度白酒还来劲,心血来潮,就来了大主意:干脆我们编它几个折子戏来看看。

没有好久,戏文就编出来了,先在茶园找几个打玩友的朋友来搞它个坐唱,效果不错。茶园老板心机灵活,就跟川戏仙艺班的班主师傅商量,来茶园演唱新编的戏文。戏台小是小点,还是够圆场走步。衣装行头是现成的,于是开张锣鼓一打响,演员粉墨登场就唱起来。

这天,罗肃、肖颖和包弼臣几兄弟打从茶园门前过,听见茶园里头锣鼓喧天人声喧哗,就停在门前细听,不时又传来喝彩叫好之声。几个文人悄悄走进茶园,看这里的气氛与那边戏园大不相同,看戏的,一个二个眉飞色舞,哈哈连天。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换了什么戏,茶客观众如此神魂颠倒?原来戏台上正在演出《丁丁石》。这戏说新也不是很新,就跟原来的川戏《别洞观景》差不多的架子,只不过演唱的都是南溪本地的风土人情传奇故事,观众听得懂又很亲切。这几个文人见观众这么热情,心里别说有多高兴了。要说写戏文,这些饱学之士,笔杆子下流出的诗文,要多流畅有多流畅,要多自在有多自在。他们把南溪本地远在东汉时的节妇黄帛与张贞的爱情故事都编成《黄帛情》,比孟姜女千里寻夫还要感动人。

茶园老板多精明呀,茶园有了文化内涵,茶园生意是天天见长。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茶园老板摆下酒席感谢几个大文人。酒过三巡,茶园老板印堂发亮,就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了,就说,干脆把我这茶园升格改成戏园,还好听一点。几个文人齐声说道:万万不可!这中间的道理人人都晓得,不要因为编了几个新戏文,夺了人家正宗戏班子的饭碗。你这茶园,现而今人气旺盛,生意红火,人来人往,取熙熙攘攘之意,叫个“熙园”,如何?茶园老板一听,高兴得跳起来,这“熙园”听起来跟“戏园”也差不到好多,喊顺口了,不就是戏园吗!要得要得!几个文曲星老爷,拜请你们帮忙帮到底,送佛上西天,给我个脸面好不好?求你们的墨宝,题个门面要得不?人一高兴了,别人提个什么要求都容易答应。包弼臣的字,享誉京城,给这家茶园题字,茶园真是蓬荜增辉,大大地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传说包弼臣真给这家茶园题写了一副楹联,楹联中还巧妙地把“熙园”二字嵌在里头:

熙来攘往,此地传奇乃凤毛麟角;

园小茗香,其人演义皆民俗乡风。

白鲟故里驻南溪

——鲟里的传说

 鲟里之名,与白鲟有关。白鲟是恐龙时代的古老鱼类,怎么与房屋的名称有关呢?

原来,古时候,桂溪河水量丰富,每逢长江涨水,大水倒灌进桂溪河,就使河水泛滥,桂溪河一带集水几乎与长江洪水连成一片汪洋,江河各种鱼类,也就涌入桂溪河。洪水退去,有的鱼来不及随洪水退走,就留在了桂溪河较宽河床上。据传,在明朝初年,有一公一母白鲟就是因为随洪水游到了桂溪河,洪水退去,长时间游不出去了,就在那儿游出了一个大水凼。经常露出水面,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因为它体长,口大,鳃盖膜发达,口吻长达到身体的一半,如象耳,大家又怕它,又喜爱它,称它为“象鱼”。人们为了观看它,都不约而同地来到因白鲟长期游动而形成的这个大水凼旁边,席地而坐,等待“象鱼”露出水面。时间一长,有人看出了其中的商机,就在那儿盖了一座房子,做起小生意来,并将店子取了个名字,叫“象鱼里”。

有一天,有一个秀才也来看白鲟。看到“象鱼里”这个名字,十分奇怪,就问主人:“你这店子怎么叫象鱼里哟?”主人说:“我这里就是象鱼的故里呀。”秀才说:“你是说,旁边这水凼头是象鱼,就取这个名字?”主人说:“对呀!”

秀才说:“象鱼,其实象鱼不是象,就是一种古老的鱼,它的名字叫白鲟,是鲟鱼中的一个品种。所以,叫‘鲟里’更好些。”在那儿等观“象鱼”的人一听,都认为秀才说得有道理,而且增加的见识,有个老者说:“对呀,象就是象,生在深山里,鱼就是鱼,生在水里,我是说嘛,象鱼有点不对。”于是,店主接受了大家的意见,改店名为“鲟里”。“鲟里”这个名字就一直流传下来。

过了几百年,谁也不晓得原来的“鲟里”在哪儿,后来,在整治桂溪河,重建古街时,修了这个“鲟里”。2003124日,一条大白鲟又来到南溪,但它没到“鲟里”(“鲟里”已经不在河边了),而是沿着长江而上,到了石鼓,在涪溪口段一就被渔民捕捉到,但因是国家保护动物,又被放回长江了。

张知县智断“芳园”案

这芳园,坐落古街,桂溪河流水潺潺,草绿花香,啼鸟欢歌,如此美好的家园,原来还是一个私塾小院落。这个私塾院落还有一个曲折的故事在南溪流传。从前,南溪城头一位教书先生,从财主家门前走过,见门上有招贴,说招聘教书先生,还要陪送一个花园。他回家去,就把这招贴的事当笑话说给妻子听,这是财主戏弄教书先生的把戏,娘子,你就当耳边风,吹过就了事,不要当真。妻子笑了笑说,我还就要当真,明天你就去把那招贴给他揭了。教书先生是好久没有人家聘请教书了,就麻起个胆子,一爪爪把那招贴就撕了下来。财主见有人揭招贴,心里暗暗高兴,对教书先生说,你揭了我的招贴,就不许反悔,要讲信用哈。先生说,要得要得。财主说,教书之前,你要做三件小事,再来我家教书,我还要陪送你一个大花园呢!先生自以为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天上的事知道一半,天下的事情全知,一口就承担下来。财主见这个斯文入了套套,就把三件事情说给教书先生听,还说,要是你反悔了做不到,就要到我家来白教三年的书,分文不给。财主的话还没有说完,教书先生就早已吓得一身筛糠一样的发抖,趴在地下说,老爷你就叫我去死吧,我死了也做不了你这三件事呀!财主说,你敢反悔,我就告你到县衙门,把你丢监坐牢,限你三天之内回话。

教书先生回到家里,垂头丧气,一脸土灰的样子。妻子问他啥子事,倒霉成这个鬼样儿。他就把财主的一席话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妻子。妻子说,男子汉未必还怕一泡尿逼死不成?你先把财主的三件事说来听听嘛。先生说,第一件要我家的牯牛下一个崽崽,第二件要我用菜油把大海装满,第三件要我扯匹布把天遮到。你说这不是明明坑害我这老实人不是?妻子默了一阵,打个大哈哈笑了笑,对相公说,你不要慌,你就在家里头,吃饱了看你的书,睡你的觉,等他三天再说下文。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第三天早饭过后,财主带了几个人来到教书先生家。财主心里明白,自己提的那三件事,神仙都做不到,只不过要你给我白教三年书罢了。财主刚要抬脚进屋,就被教书先生的妻子拦住了。财主说,你是什么人,敢挡我的道?先生娘子笑着说,我是这家的内当家。财主说,快把你当家的喊出来,今天是兑现三件事的最后期限,要不然我就要告他到衙门丢监坐牢。先生娘子说,讲信用大家都要讲,老爷要我家相公做的事,要得。我就将那事情请问老爷,老爷回答上三个问题,我们就立马办成老爷的三件事。要是老爷回答不上来,我还是要到县衙门告你。财主满不在乎,我堂堂一个老爷,还怕你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媳妇不成?财主就皮笑肉不笑地说,随便随便,赶快点就是,快喊你家先生出来回话才是正经事。先生娘子说,我家相公正在床上,他说一切都让我来代他行事。财主说,今天硬要他出来才脱得倒爪爪。先生娘子笑了笑说,我家相公硬是不能出来,不好意思,他正在床上生娃娃。财主说,你打胡乱说,哪有男人生娃娃的道理!先生娘子回话说,老爷说男人生娃娃是打胡乱说,老爷叫我家牯牛下崽崽,是不是打胡乱说喃?财主一听,心头一惊,好一个小媳妇,一句话就把老爷的第一件事给扯平了,忙问,那第二件呢?先生娘子说,我家相公生娃娃去了,叫我来帮他办。财主说,你这个刁钻的小媳妇,耍赖,我要告你和你家先生到衙门去!先生娘子就和财主一同来到县衙门。

县衙门的知县叫张仲芳,在南溪历史上,判案公正,明断是非,是有名的张青天。财主是恶人先告状,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添油加醋的诉说了一番,要知县张青天治办教书先生,至少要到他财主家教书三年。先生娘子说,县大老爷明断,财主老爷要我家相公用菜油填满大海,现在只等财主老爷快快把大海的水抽干,我们好去填菜油,我还正要告他拖延了时间呢!财主张口结舌,找不到话回答,他眼珠几转转,不肯认输,忙说,那要你扯布遮天的事总赖不到我头上了吧?先生娘子说,咋个不怪你财主老爷呢?三天都过去了,你还不把天的长宽尺寸给我送来,我咋个扯布啊?财主见这个狡猾刁钻的小媳妇弄得自己下不了台,就想脚底下擦油,溜之大吉。这时,先生娘子才不依不饶,上前一步,禀告县大老爷,财主老爷的招聘告示明明写的是要我家相公去教书三年,还要陪送一个大花园,这要讲究信用,才像一个财主老爷的样子嘛。张仲芳抿嘴一笑,他知道这是一桩财主讹诈教书先生的小案子,不料被教书先生那位聪明贤惠的小娘子弄得如此狼狈。张知县说,财主愿不愿意拿花园给教书先生?财主说,那么大一个花园,白白送给他,哪个那么傻哟!张知县说,把你那花园充公归县衙门,如何?财主不敢反抗了。张知县当堂作了宣判:

第一,财主花园归县衙,本县替花园另取雅号,本知县名叫张仲芳,就取其一个“芳”字,叫它“芳园”,芳香邻里,流芳后世,意思也还不错吧。

第二,县衙为财主做主,为了维护财主的信誉名声,“芳园”以本县之意,财主之名,赐予教书先生。先生可多多收教学童,就让“芳园”成为你的私塾院落,也不枉我张仲芳一番良苦用心。

这真是:  巧媳妇笑颜斗财主;张青天智慧断芳园。

清丽堂上自鞭影

——川南文豪钟朝煦事略

南溪虽然地处川南一隅,但历来重视培植文风,发展教育。据说为了多出科场英才,曾经在东门外建了青龙阁,在第一山和龙腾山之间建了龙腾阁、在瀛洲岛上建了瀛洲阁。也不知是建阁起了作用,还是这里的人喜欢读书,刻苦上进,在清朝和民国时候,南溪的文化的确很昌明,而且出了不少人才。清末四川学政何绍基所称的“叙州三杰”——赵树吉、罗肃、包弼臣,南溪有二,包弼臣更是享誉蜀中,还有“县中三大师”等等。

话说在南溪当时众多文人雅士中,一个有川南文豪之称的清丽堂主人钟朝煦,字致和,清光绪29年(1903年)举人。钟朝煦的父亲钟洪鼎是一位饱学之士,与本地名流罗令宜、包弼臣等交谊深厚,朝廷授予他文林郎。朝煦幼承家学,勤奋上进,10岁即能撰文做诗,12岁师于著名学者王雨村,钟家与包家世通姻亲,所以还能经常得到包弼臣等人指点,参加童试时就中了秀才。中了秀才后,钟朝煦用功更勤,一边设塾馆执教,一边准备科考,中举后在成都南台小学任教时仍苦学不辍,经史子集,融会贯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所写古文有“川南文章”的美誉。

不晓得是钟朝煦文名太大还是他为人清廉高尚的品行,经主试宗师推荐,他出任云南盐运使衙门总文案(类今秘书长),后附任滇西盐运使。任职期间,他始终保持传统中国文人的气节,注意功施社稷,惠泽于民。但清廷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使他绝意仕途,毅然辞官返回故里。

饱览世事的钟举人回乡后,不再复出,主要以教书育人为业,先后担任过龙腾书院山长、叙属联中国文教师、南溪文学馆馆长,闲暇时著书立说,所著《昆山玉屑谭》、《亟庐诗钞》名噪于世,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社社长傅斯年亲自为该书作序。主修的民国版《南溪县志》,共613篇,另附《文征》4卷,该书是南溪历次修志中最规范、完备的县志,受到以后推崇。钟朝煦的中晚年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样一个战乱不止的年代,身体多病,生活非常清苦。他和清进士曾继光、学术界著名人士黄序先、包弼臣、王汉森、温汉清等人组成“晚香诗社”,聚在他家清丽堂上,一起吟诗作赋,感叹时事艰难而无可奈何,“所以智勇人,伤心自鞭影”,直到1947年去世。

公所一联留千客

仙源公所的传说

   南溪紧临大江,又处宜宾和泸州中间,是来往两地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水陆交通发达。城东龙腾山下建有折梅亭,城西桂溪桥畔建有桂香亭,就是供当时迎接和送别亲朋的地方。清朝道光时,南溪城内建了一座供过往客商、迁客骚人休息的地方,叫仙源公所,凡经过南溪的外地人,总愿意到这里投店住宿,以致有时下午三四点钟就挂出“客满”的牌子,看得一条街上开栈房的老板是眼红眼绿的。一开始这些人咋个都搞不明白,自己的栈房是近百年的老店了,怎么就敌不过新开张的仙源公所呢?久而久之,其他栈房老板看出了其中的名堂,也就不再奇怪了。

原来,这仙源公所的位置占得特别好,大门之外亭台轩榭,竹树荷池,鸟鸣蝶舞;旁边宋公祠,松柏苍翠,庄严肃穆;放眼四顾,瑞云、凤凰、龙腾、琴山诸峰,层峦叠翠,绵延起伏;走进仙源公所,窗明几净,古色幽香。到这里的客人们,往往是包裹还没放下,就挤在大门口议论开了,话题不是这里的环境如何优美舒适宜人,而是集中在公所大门口的两根柱头上。一个人不能合抱过来的柏木柱头,上面雕花斗拱,下面有半人高的鼓耳磴,刻有瑞兽云纹,雕工都十分精致。议论更多的还是集中在柱头上挂的对联,抱对匾额,黑底金字,正文“万道云霞环雉堞  一椽风雨梦龙蛇”,旁署“罗肃题、包弼臣书、周斗山刻”。楹联的内容说的是明朝嘉靖已丑探花、四川遂宁人杨名梦龙腾典故(详见杨名《睡梦龙腾记》),罗肃是嘉定府教授,川南著名教育家;包弼臣是一位声震蜀中、名满京华的著名书画家与教育家,独创的“包体字”融碑冶帖,雄强奇崛,苍劲老辣,别开生面;周斗山据说是包弼臣的学生,后成为享誉一方的书法雕刻名家,这三位,都是南溪城里鼎鼎有名的文化人,一幅楹联,同出三人之手,就无怪乎八方宾客都会如此痴迷、品玩半天了。听说有不少人为了这幅对联,还专门来到南溪,到南溪,当然也就住在仙源公所了。

沧海桑田,原来的仙源公所已经不复存在,但当年的故事几百年来一直在川南一带流传!

国殇歌罢欲怀沙

——奋戎桥故事之二

据一些老人讲,民国33年(1944年)春末夏初时候,南溪城里来了一个身材魁梧、身穿国民政府将军服装的中年人,带着家眷和向个警卫人员,在广福街找了一处比较宽敞僻静的院落住下来。起初,人些看到这样一个大官带着一群兵住在这里,有一点害怕,不敢接近他。但这个将军却不摆架子,对人很是热情,往往主动找街坊邻居喝茶摆龙门阵,慢慢地,大家从交谈中晓得了他的一些情况。

他叫苏炳文,字翰章,辽宁人。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后入中央陆军模范团。当过东北国民军第一参谋长、第十七师师长和黑龙江军务督办公署参谋长兼国防筹备处处长。还当过海拉尔镇守使、中东铁路哈满护路司令、呼伦贝尔警备司令。“九一八”事变后,在海拉尔通电就任黑龙江自卫军总司令,坚持抗战,日军还想用高官厚禄拉拢他,没干成;在当东北民众救国军总司令时,因弹尽粮绝,撤退到过苏联境内,回国后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中将委员。“七七事变”以后,他以为报国有期,曾多次提出请求,希望奔赴前线,打击日寇,但国民政府不理不问。南京失守后,他随国民政府迁居重庆,又当上了上将军事参议官。从19388月起,挂着一个军委会风纪巡察团第三团主任委员的虚衔,始终不能再上阵杀敌,往昔在东北驰骋沙场,也成了永远的回忆。

苏上将在重庆无所事事,心中苦闷,就带着家小来到南溪,作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寓翁。他每天除了读报喝茶摆龙门阵之外,喜欢和南溪的文人雅士打交道,一起游山玩水,有时也诗酒唱和。他们去得最多的,是县城西关外桂溪河一带。这里地势平坦,眼界开阔,可远看山峦叠翠、大江奔腾,也可近听溪流淙淙,流连于丛丛桂影之下,或者到仙源台去听一听川戏。他很健谈,记性特别好,能整篇整篇地背诵古典诗词。据说有一次他在背《离骚》的时候,泪流满面,手指节在奋戎桥的柱头上擂出了血,把他的那些雅友搞得不知所措。当然,相处了两三年,雅友们自然也十分理解将军满怀壮志豪情却报国无门,只得“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痛苦心境。

忽然有一天,有几个穿着体面的人来到他家里,一会儿就走了。第二天,苏将军院里的兵撤走了,他出门时虽然穿的还是以前的将军服,但是没有将星了,苏上将的脸色也有些阴沉,话也少了。没过多久,苏上将带着家眷回他东北老家去了,知情人听说他要回去办什么工厂。

新中国成立后,南溪人从报纸上了解到,原来苏将军回到东北后,曾策动国民党第八兵团司令官周福成的部队起义,奠定了和平基础。再后来,他又成了全国政协委员。他的雅友们走到奋戎桥上,总要回忆起和苏将军吟诗作赋时的美好情景,有的还不胜感慨。这,也算是一种真诚的怀念吧!

桂水长忆胡知县(桂浦桥)

清朝嘉庆年间,江苏武进县人有个叫胡之富的人,因为满腹学问,节操高尚,被当地保举为县丞,后又奉朝廷颁发特旨,作候补知县,从此走上当官的道路。嘉庆十二年(1807年),他到南溪来做知县,先后干了八年。

到任不久的一天,胡知县来到县城北面半里左右的凤凰山,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琴山前横,云台后倚,龙腾东绕,桂轮西扶,江环溪抱,听说唐代进士杨发在这里苦读过,宋朝、明朝在这里修建过学宫,遗迹还在。胡知县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人,于是决定在这里重建学宫。他带头捐出自己的薪俸,倡导县里的士绅,把城里已破败不堪的学宫迁建到这里,这件事情得到百姓的极大拥护,在修建过程中,他亲自过问,加强督促,没过多久,一座气派庄严的新学宫就建成了。从此,南溪的读书人更多了,民风民俗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胡之富又邀约南溪举人包字、贡生韩国琳、包宽、罗世辅等一大批文人,广泛搜集各方面的材料,着手编纂《南溪县志》。他每天忙完县里的大小事情后,就参加县志的编写,查证历史,修改资料,增补缺漏,尽量让新修订的县志准确完备。嘉庆十七年(1812)十月,终于完成了的修撰工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嘉庆版《南溪县志》,为南溪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

胡知县治理县事,非常下细。有一回,县属下高熊里兴溪寺寺邻到衙门来告发,这个庙里的僧人有逵不理会前任县正堂判决,又回到兴溪寺继续诵经来了。经过调查访问,原来僧人有逵“不守清规”,“肇衅滋事”致人死伤,已被逐出兴溪寺。于是,胡之富再次将有逵逐出兴溪寺,并令其“永不许入寺焚献”。又用“悬牌招募”的方式,招到由杨清泰等人“公举”的本县山村里大宝寺“妥僧”明镜为兴溪寺住持,要求僧人明镜“入寺焚献,管理一切事务,务宜恪守清规,保护庙宇,毋得有违”,并由“特授四川叙州府南溪县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随带军功加三级胡(之富)”颁发给该僧住持执照,兴溪寺重新归于平静,这份寺庙住持执照至今还珍藏在宜宾市南溪区档案馆里。

胡之富离开了南溪,但是南溪的老百姓一直记得他,还把他的字桂浦刻在桂溪河的一座石拱桥上,这就是“桂浦桥”的来历。

曾解元的胡琴——不扯

琴韵桥的故事

    清朝末年,南溪城里草市街有一户曾姓人家,有个娃儿叫曾继光,非常聪明,曾经拜在本县名儒包弼臣门下读书,是包夫子早年的一名高才弟子。光绪14年,他到成都参加乡试,高中头名举人,大家就叫他“曾解元”。虽然他后来又考中进士,还当过县大老爷,可是因为叫惯了,所以大家一直这样称呼他。

曾解元是一个读书人,生性耿直孤傲,十分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涯,不愿为五斗米去折腰,千辛万苦到广西怀集县做了一任知县就打道回府,在南溪当起塾师,以课徒为生,再不愿为官作宦,当然也不愿与流俗为伍。他的行为有点怪异,平常出门,常常是夏天提烘笼,冬天拿蒲扇,日子过得非常清苦。他从不求人,连至亲好友赠送衣食物品,都不愿接受,有人说他迂腐,当成怪人,有的甚至把他视为疯子,但他照样我行我素,不为所动。

可这解元公毕竟还是一个读书人,他有自己的爱好,特别喜欢写诗和拉二胡听川剧,还写得一手好字。对一般的人也很和气,只要有人叫他:“解元公,帮我写写家神”,“帮我写副对联”,“帮我写写疏帖……”之类的,他就把二胡放下,提起笔,一挥而就,笔锋遒劲有力,字体浑厚敦笃,写好就走,从不收钱。一些有钱有势的人想求他的字,但他只丢下一句“我不是卖字画的”,抱着二胡就走开了。就这样,他不言不语,拿着二胡不扯,只帮老百姓写写画画,所以有人就作为言子来说:“曾解元的胡琴——不扯”,这个言子在南溪流传得很快很广。

其实,解元公的胡琴还是有拉的时候。莺飞草长时节,解元公抱着胡琴,独自一人出城来到桂溪河畔,坐在杂花盛开的桂花树下,看着青山白云,和着潺潺溪流,拉着不知名的曲调,只是那曲子诉说着无限的忧伤与悲凉!

据老人们讲,琴韵桥这个地方,就是当年解元公听戏和拉二胡的所在。

小桥永铭大师情(永安桥)

清朝后期,私塾学堂遍布南溪城乡,很多贫苦人家的子弟读不起书,就买点《三字经》一类的书,到私塾里去跟先生学习,好认几个字。也有条件好一点的人家,把孩子送到规模大一些、要求高一点的私塾里,以求多学一些知识。当时,私塾在传播知识文化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南溪城有一座禹庙,本城岁贡生曹永安在这里开馆授徒。曹永安,字晋卿,是大名鼎鼎的“叙州三杰”之一罗肃的高才弟子。曹老夫子南溪出名的孝子,待人接物宽厚平和,遇到啥子事情从不斤斤计较,能跟一些毫无关系的人友爱相处。在馆中授徒,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基本上继承他老师罗肃的规则,但曹老夫子有他自己的风格,他讲课语言温和,很容易让人亲近;要求严格,那怕是一些生性顽劣的孩童,也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就是这样宽严结合,让各类学生都学有所获,正是因为这样,曹老夫子的塾馆名声很大,远远近近有很多人到这里读书,有时他的私塾都装不下了。在禹庙设馆授徒近三十年,先后登科上榜和名列县学的有三十多人,成为光绪时候南溪著名的教育大师。

曹老夫子还了解到,有许多学生要从桂溪过河来读书,但夏秋长江水势很大,学生娃些很危险,于是,他就动员城里的大户人家,捐资修桥,桥面两边还安上扎实的栏杆,从此,读书娃们再不担心掉下河去,更不担心被河水冲走,人们为了感谢曹老夫子的仁厚周全,就把这座桥称为“永安桥”。

(滨江公园)我们现在正行驶在滨江新城的大道上,滨江新城包括万里长江第一滩、滨江公园等。形象定位为仙源福地,上善水城。功能定位为宜居、宜业、宜游新城,以商业、居住、旅游、教育为主,是南溪区新的经济中心,是一个社会功能完备,配套设施完善、居住生活环境优美、业态发展均衡的活力亲水城市。

滨江公园如一条彩练蜿蜒在南溪新城,是新城最美的边界,逶迤在长江与城市之间,也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串联起临江古迹和新城风景。滨江景观带斥资1.2亿元打造,集休闲、观光、健身等功能于一体,在结构上呈现一带一心三片六区的格局。一带指绵延约3.5公里的滨水生态绿廊;一心指位于滨江路中部的仙源广场;三片指按时间脉络由东向西排列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景观主题控制段落;六区指六个主要景观区域:南溪遗韵、城市阳台、城市客厅、露天博物馆、未来画卷、沿江消落带。是一个休闲旅游的绝佳之地。

我们右手旁的便是南溪遗韵,位于滨江景观带最东端,是老城向新城过渡的区域。滨江路入口设置以南溪特产——豆腐干为元素的主题雕塑,展现南溪地域特色符号。紧接其后的是包罗南溪千年文化脉络的景墙。景墙雕刻虚实变化,多元意象交错呈现。画卷、绿篱和水渠穿插其间,象征着南正慢慢打开,等待着人们去谱写更华丽的篇章。

(结束语)各位来宾,我们今天的游览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各位嘉宾来到我们南溪参观,我们现在返回巨洋大饭店用餐,大约需要5分钟,大家可稍作休息。

南溪古街简介

 

南溪古街景区是由南溪古城楼城墙、南溪古街、滨江公园三部分组成。整个景区滨临长江,东起望瀛门,西至未来之门,总面积约2895亩。

南溪古街景区集历史文化观光、民俗体验和古镇休闲度假为一体,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全程免费、开放式旅游景区之一。南溪古街沿桂溪河两岸修建,分为A、B、C三个区,古街全长1000米,占地202亩,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米。南溪古街按照“巷穿城、水融街、楼重院”的理念打造,将南溪古文化与水文化融为一体,不仅体现了川西、川南等巴蜀传统人居特色,更将骑楼、天井、马头墙等各地传统建筑元素加以改良融汇,展现出从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可谓“千栋千面”,具有集中国传统民居之大成的气度。

南溪临江古城墙为东西走向,城墙、城基1400多米,保存较为完整的约600米,主要以明代竖砌石城墙为主,西段有部分土筑、砖砌城墙以及部分马道。清代、民国多次增修培补,平均高6米,厚0.50米。我们南溪古城的九道城楼,现仅存“文明门”、“广福门”、“望瀛门”三座城楼。

南溪滨江公园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串联起临江古迹和新城风景,由南溪遗韵、城市阳台、城市客厅、露天博物馆、未来画卷、万里长江第一滩组成,是对南溪过去、现在、未来的全景展示,更是一个休闲的绝佳之地。

 

  1. 上一条:仙临红颜景区
  2. 下一条:长江第一湾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