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yblywhw@126.com    QQ:2680826841    广告合作热线:17760503325
旅游文学TOURIST MAP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叙州

宜宾石城山花灯--承袭汉代遗韵 诙谐闹元宵

来源:华西都市报作者:郑启友 邓烨发布时间:2018-03-01阅读次数:分享本文:

 

  在宜宾县石城山一带,每到正月和喜庆之时,舞花灯更是农村浓郁年味的精彩部分。这项民间灯戏艺术承汉代遗韵,盛行清代民国,演绎至今。去年岁末,宜宾县石城山花灯正式被列入了宜宾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方言灯戏 一韵到底 2至6人   一舞一唱即演出

 

在川滇交界的宜宾县双龙镇老房村,村民们过年总有看不完的新鲜事儿,民间灯戏艺术石城山花灯正流行与此。要说这里的花灯有什么新奇,却是与各地不同,并难以效仿。

每到正月和喜庆之时,在这里总能看到各色表演。演出人员少则2人,多则6人。演唱时,演员手提灯笼或舞动红绸,由“灯首”领唱、众人帮腔。唱完一段,即敲响响鼓渲染气氛。花灯道具同样也极为简单,旧时只需几只花灯、几套服装、几条彩巾、1辆花车即可。而今与时俱进,道具改为绸扇了,乐器只需敲锣则可。表演时,每人各司其职,舒缓摇摆、对面来往、穿行轮换,一边舞动一边说唱灯词。花灯演唱,主要由“灯首”领唱、众人帮腔。

四川省民俗学会会员、宜宾市作协会员郑启友,长期以来对石城山花灯有颇深研究。在他看来,花灯唱腔还分为高腔、平腔、下河腔和落魂腔等多种,末句由众人重复唱颂一遍,场面十分壮观。每唱完一段,即敲响锣鼓,渲染气氛。灯首一旦停止,鼓乐即停,随即进行下一段演唱。

“锣沉沉来鼓沉沉,白玉炉中把香焚,玉香通往灵霄殿,天友送财你家来……”最受人们喜爱和称赞的还属花灯唱词了,据介绍,石城山花灯采用纯用方言的方式,讲求押韵,且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内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通常每首唱词为8句,每句510字,也有“七字灯”和“全十字”灯。唱词内容包含说唱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歌颂当今英模,歌颂大好形势,抒发幸福生活,揭露丑坏黑暗,抒发个人情感。


灯舞动作 简单诙谐     历史悠久 又与川戏密切相关


    一边说唱一边舞动,要说灯舞,又因其动作简单、随意性强,在宜宾县横江一带农村地区非常普及。当地文人介绍,正月十五元宵节要耍车车灯、牛牛灯,是民间最热闹的日子。文献记载,宋代就有了颇具规模的灯节舞蹈。《东京梦华录》载宋朝京城元宵节灯舞盛况:“正月十五元宵,大内自岁前至冬至后……游人已集御于西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叙州府志》中有记载清代时,灯舞更是在宜宾一带流行,盛况空前。郑启友介绍,灯舞,无论使用道具、表演手法、表演形式、念唱、舞蹈动作及乐器(打击乐为主)基本和川戏相同,如车灯“千里送京粮”的表演形式说明,灯舞与川戏有着密切的关系。

花灯,在当地有的地方也叫“车车灯”、“坐花船”,人们把坐花船的人叫“幺姑儿”。相传,旧社会里,女人不能抛头露面,“幺姑儿”就由年轻男子搽胭摸粉,上口红扮女人表演。很多人不愿意干,要受到别人的奚落,据说“坐过车”的“幺姑儿”男人耍女朋友都难。但表演却也十分风趣、诙谐。


民间灯戏  诸多传说    上层绝技从宫廷戏耍至民间


        民间灯戏,在当地也有不少传说故事。相传,在唐朝李世民执政年间,有一年京城内外闹干旱,臣相魏征庚即报唐王李世民,请来精角老龙降雨。当时有一个很会算命的“鬼谷子”先生知道了此事,与精谷老龙开了一个玩笑,把老龙的降雨薄调换了时间,使京城降雨成灾。丞相魏征大怒,要斩精角老龙。“鬼谷子”先生出面说情,唐王答应保老龙的性命。

第二天,唐王故意拖住魏征臣相下棋,没有想到那时精谷老龙与魏征的魂魄正在交战,唐王看见魏征下棋时掉了很多汗水,连忙举起扇子为魏征扇凉,这一扇帮了魏征丞相的忙,精角老龙的魂魄战败且丢了性命。精角老龙阴魂不散,托梦在唐王面前伸冤。唐王感到对不起老龙,答应每年用耍龙灯唱车车灯等来祭祀它。于是,龙灯,车车灯就开始在民间兴起来了。

关于花灯的传说,则是唐朝李世民把车车灯开始在民间兴起来了后,每年逢年过节唱,并且唱出了一点名堂。农民辛苦了一年,有欢乐之时,兴起了车车灯,当时只有两人唱。到了清朝嘉庆时,吕四娘本来是一个才女,在皇宫选宫女之时未选上,后嘉庆满六十寿诞,吕四娘自编自演贺嘉庆寿星,表现出吕四娘是一个才貌双全的民间女子,后选吕四娘进宫教朝中的宫娥彩女唱歌跳舞,把原来叫“车车灯”的,后来取名“花灯”。后来“车车灯”与“花灯”喊成一样了。


濒临失传  石城山花灯列入非遗


    据了解,在宜宾县城柏溪镇,季光辉、杨家兴老师曾研究过花灯词。曾任宜宾地区文化馆长的钱正杰说,八十年代收集整理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民间舞蹈三件套,但没有收集车车灯的资料。

而石城山花灯却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花灯中,既有歌词说唱,也有音乐伴奏,特别是独特的花灯舞步值得舞蹈界借鉴,它是催生戏剧的母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民间文学的宝库。同时,花灯唱词的丰富内容,涵盖着历史的片段,具有时代的影子,是客观生活的间接反映。

对此,苦心多年研究石城山花灯的郑启友,为此专门到当地采集资料,书写了40万字的《横江古镇灯戏》一书,在他看来,石城山花灯是灯调遗存的杰出代表,有既保留了花灯本色,又具车灯元素,内容非常丰富,说唱鲜活有趣,出演灵活轻便,道具简单易购,敢于与时俱进,深受农村人民喜爱。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革,它已渐行渐远——不准演唱花灯的禁令,导致花灯队伍大幅缩减,传人散失;由于农村青壮年绝大部分外出务工,使得不值几钱的传统文化被闲置靠边。因此,石城山花灯已经濒临失传,急需保护了。

值得庆幸的是,当地已筹建了花灯队并首演成功,外聘学者进行研究,延请专家考察,及时录音录像全息保存,并搜集说唱文字进行整理。去年底,宜宾县石城山花灯,也在各方努力下正式被列入了宜宾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未来,这支民间舞蹈将得以传承,如花般绽放。

        郑启友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邓烨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