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yblywhw@126.com    QQ:2680826841    广告合作热线:17760503325
旅游文学TOURIST MAP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叙州

小镇老茶馆

来源:重庆市作者:薛国华发布时间:2017-09-06阅读次数:分享本文:


        时光荏苒,物是人非。在外风风雨雨几十年,退休后才偶回乡愁中生我养我的那川南江边小镇,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景象,对我而言,俨然为一路人。
        虽已是过客,但感触颇深的乃是小镇人们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尤其是小镇的老茶馆透视着平淡的坚守和盛世下小镇深厚的民居、民风、民俗文化和内涵,演绎着悠远的历史。

        置身于小镇,你不能不被这街边至今仍硬撑着的古朴、简陋的老茶馆所吸引。茶馆在文化大革命前属集体所有制,前堂经营茶馆,后堂经营旅社,招牌为“宜宾县蕨溪茶旅服务社”。文革后由一名职工承包,现早已私营或子承父业了。历经沧桑岁月,房舍虽斑驳陈旧,低矮暗淡,室内却整洁有序地摆放着茶具、木桌竹椅。青石板围砌的沙缸滴淌着清澈的凉水,叮咚有声。过滤后的凉水尤为甘甜,烧沸后冲泡的茶水清香四溢。冒着火苗的灶炉上驾着几只长颈壶蒸腾着热汽,被烟熏得黑糊糊的茶壶一个个依次列坐在灶台上,一张条桌上摆满了清洁的茶碗待客。茶具一般都为盖碗,茶叶多是低档次的绿茶、花茶、沱茶等。屋顶几匹玻璃亮瓦泄露天光、氤氲茶气、袅袅烟雾......

        小镇的老茶馆古色古香、朴素自然,别有一番情趣。茶客们享受的是一种自在、平静和悠闲。一杯清茶,几句闲语,就构成茶客们精彩的一天。茶客一到,喊一嗓子:“老板,来碗茶!”跑堂的应声而至。“茶来啦!”滚烫的茶水就给您续上。泡上一碗粗茶,香茗清淡,经济实惠。碧绿的茶叶几度沉浮,各有滋味。茶客们端着茶碗吆三喝四,嘈杂喧闹声随着茶香,散发着一份无可比拟的闲淡惬意。
        小镇的茶馆茶廉价低。用的是极其普通的茶叶和对生活的诚意,那些沸腾的茶水,不只是平常茶水,而是对人生况味感叹与对幸福淡淡时光的向往。有闲暇,有老友,有清茶,围坐在一起,一杯清茶,聊的是家长里短,品的是人生百态,已分不清哪是茶味,哪是情怀了。

        小镇的人都好喝茶,却不愿独自在家里喝,偏爱聚集在老茶馆。茶馆每天早早地开张,茶客主要是来自镇上老主顾,大多是一些普通人。他们早早来到茶馆,要上一盏“盖碗”,细细品尝,散心解闷,消遣时光。天天准时,乐此不疲。喝茶、抽烟、聊天、打牌、下棋,把“闲”字挥发到了极致。

        恬静休闲,是建立在老百姓解决了温饱的基础之上。如今政策好了,不再过多地为温饱操劳焦心。无论是企业退休职工还是城乡居民在参保后都有了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障,无后顾之忧,坐茶馆自然成了老年人群的消遣场所。

以前的茶馆除了休闲之外,也是重要的社交场所。蕨溪一带物产丰富,盛产稻谷、玉米、花生、油菜籽、甘蔗、茶叶、烟叶、樟油、木材、竹材......小镇处于岷江之滨,商贾之道,各类物资在此集散,上至犍为、乐山,下至宜宾、重庆,上下行的船只来来往往。受码头文化的影响,茶馆、酒店生意兴隆。烟、酒、茶成为大多数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喝茶则有吐故纳新,养身保健的悠久历史。茶馆以茶为媒,曾是小镇中消息最灵通、人气最旺盛的地方。不同的行业、三教九流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把茶馆当做结交聚会的好去处,茶馆因而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小时候在老茶馆里听喝茶的人讲故事,那是一件最惬意、最享受的事情。有些茶客闲来无事,凭着肚中有“几分墨水”,喝上一口茶后便口若悬河,从四大名著到妖魔鬼怪,谈天说地,道古论今,滔滔不绝。虽然那些神话传说往往断章取义,似是而非,玄之又玄,还夹杂着茶客的主观臆想,显得荒诞无稽。但现在想来,就是这些故事给茶馆街巷带来了几许生气和魅力,自然、厚重而淳朴。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是生活的需求,虽然老茶馆已远离了现代人生活的视线,但老茶馆闲恬舒适、质朴静雅积淀的以茶修身、以茶养德、以茶载礼的茶文化,至今依旧没有消逝。

        坐在市井老茶馆中,可以一边品茶吃食,一边欣赏四川清音、川剧、评书、曲艺演出等,一边海阔天空,谈笑风生,实为人生至乐。
        记得那时茶馆晚间偶尔有跑摊艺人的评书,讲说得极为精彩。《三国演义》、《隋唐传》、《封神榜》、《杨家将》、《包公奇案》、《水浒》、《聊斋》、《一双绣花鞋》等等,说得铿锵洪亮,精彩绝伦;听得如痴如醉,惊险刺激,把个茶馆掀搅得火爆热闹,吸引得小镇的大人娃儿将茶馆围得水泄不通。但到情节扣人心弦、紧张激烈处时,说书人将惊堂木在锦缎铺搭的讲台上“啪啪啪!”拍得巨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时说书人的弟子开始托举着木盘穿梭在茶桌间收钱。茶客们和无座站听者,纷纷自觉掏钱,多少不论。我们这等小崽儿挤在人群中属于听“豁皮”的,没钱给,老板也不会在意和驱赶,图的就是那份热闹。


        川剧迷们也不时聚在茶馆里拉琴打锣激越高亢地唱起“玩友”,锣鼓声和扯着嗓子喊出的唱腔格外喧嚣、亢奋.....文革时,知青们组织的小乐队有时回镇赶场,也邀约在茶馆里摆开阵势象模象样地演奏一盘。茶馆自然是生意火爆,座无虚席。
文革初期,外地一名画家游于小镇,在茶馆摆开摊子与人作碳金画像。期间,临模的一幅两三米幅宽《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历经多日完成并立于茶馆正堂,人与景栩栩如生,令人啧啧称奇,轰动小镇。1967届的王忠行师哥曾为此专门向其拜师学艺。

        小镇的老茶馆,平日里大多为老年人占据,极少中、青年人。老人们有的打牌,有的捧着茶碗闲聊、抽叶子烟,有的默不作声听着收音机,空气中弥漫着茶香和烟叶混杂的味道。除了正常的吃饭时间,他们可以在这里待上一整天。有的老人一边喝茶,一边还叨着烟杆。若是大热天,甚至可见赤着上身光膀子摇着大蒲扇喝茶的,也有边喝茶边就着花生米喝烧酒的,亦茶亦酒,煞是悠闲。龙门阵一起摆,茶钱各自付。兴之所至,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街谈巷闻、国家大事,无话不谈,喝完讲完,各奔东西。

        老家小镇的居民,日常生活平淡悠闲。光阴的味道,宁静得雅香满满,老街风物,仍然耐看。曾经的房子和曾经的生活,将与我们渐行渐远,不经意间重回记忆,走过,寻觅一些瞬间美好片段,记录一些曾经,给自己,给心灵,给未来。       老茶馆是一段记忆的切片,细细咀嚼,历史就在杯盏间悄悄流走......
小镇的老茶馆尽管很市井,比不上城市茶楼的堂皇和包厢机麻,但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们浮躁的身影,更多的是一种清闲平淡的生活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镇老茶馆已然就是一个故事,一份牵挂,一份历史情感的延续。就像我们的人生,无论过程是姹紫嫣红的娇艳,或是的凄苦,最后静静守望岁月的仍是那一份平淡。

        (2015年5月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