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yblywhw@126.com    QQ:2680826841    广告合作热线:17760503325
宜宾特产YIBIN SPECIALTY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特产征文

七月半的灰麻儿

来源:江安县作者:何盛龙发布时间:2017-08-30阅读次数:分享本文: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有些地方,尤以中国南方,有过七月十三、七月十四,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元宵,七月十五称中元节,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盂兰盆会”,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目莲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根据《大藏经》的记载,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道教徒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进行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这些远古以及四面八方的中元节活动,和我们川南江安这一带的祭祀活动,大同而小异,并且秉承一个“赏善”的指向,贯穿一种“怜孤惜弱”的理念,这大约也是从封建朝代开始一直至今,中元节得以广泛传承的原因之一。只不过到了川南一带,蓄意放大了对孤魂野鬼游历人间这一乱象的作用,故民间向有“七月半,鬼乱窜”的说法,让世人,尤其是孩童们,骇怕中元节这天的黑夜,并相信漆黑的天幕底下,到处都是投不了胎转不了世且无家可归的游魂。

因此,我们这一带过月半,主题其实是赏孤,为那些遍地游走的孤魂野鬼,悉心置办一顿祭品,打赏给他们,让他们在孤苦地游历了一年以后,在月半这一天,吃一顿饱饭,感受一下人间烟火的温暖。

乡下过七月半传统的祭品,乃是“灰麻儿”,即豆腐,所以又有“鬼灰麻儿”一说,取专为野鬼准备之意。

现在回想起来,我小时候那些年月,乡下大多处在穷困潦倒的边缘,吃不饱穿不暖,食物相当匮乏,一般的小户人家,一年下来能吃上几回豆花(灰麻儿的前期状态)的,能有几家?但七月半这天晚上的“鬼灰麻儿”,家家户户几乎都要想方设法推磨备办的,以祭奠野鬼之名,行祭奠肠胃牙齿之实。烧纸和供祭的虔诚,毋宁为之后的饕餮,营造出一个怡然自得大快朵颐的氛围罢了。

灰麻儿的前期制作过程,就是石磨豆花的工艺流程:先是把干豆子(黄豆)在石磨子里过一道,名曰拉豆瓣子;拉成豆瓣子以后,用清水将豆瓣子泡胀,约半个到一个钟头后,再将业已泡胀的豆瓣子拿到石磨上推成生豆浆(一般是两个人负责推磨,一个人负责添磨);将推成后的豆浆倒进烧柴禾的大铁锅里,大火烧开后,进行过滤;事先准备好的滤布,将烧开的豆浆倒入,不停地摇动,以使豆浆从滤布底部漏进事先准备的木盆,豆渣剩留在滤布里,周而复始,直至豆渣全部沥出。复将已经几近冷却的纯豆浆倒入锅中,以小火将豆浆烧开,期间视火候往豆浆里倒入适量胆巴水(即卤水),用锅铲搅和以使其完全均匀稀释进豆浆,豆浆烧开后,减小火量或不再添火,仅以残存的火星维持温度,此时豆浆在卤水的作用下,开始逐渐凝固,负责“点”豆花的人,也不必再持续搅动,观察豆花凝结的程度,判定是否再加入卤水。加入卤水是种技巧活,无一定之规,全凭“掌灶”者的悟性,少了,豆花凝结度差,舀上桌后用筷子搛不起来,谓之“醒豁货”;若放得多了,豆花虽然凝固结实,但入口滞涩,胜于嚼木爪,谓之“胆水过重”。

卤水适量的豆花,颜色白白嫩嫩,舀进碗里颤颤威威,看似弱不禁风,实则楚楚可怜。因此之故,乡下人对吃豆花有个别开生面的比喻,叫作“白牛困水”。以庄稼人对牛的喜爱来喻为,足见豆花的稀罕与尊贵。

一豆两吃,头一顿吃豆花,将剩下的豆花收集在滤豆浆的帕子里,用力榨干,便成了豆腐;将凝结板状的豆腐打切成小块,油炸或红焖,加以泡生姜泡海椒等佐料,是为“灰麻儿”。

月半赏孤吃“灰麻儿”,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扶贫济弱、怜孤惜寡的道德文化心理情结的展现。

不独在乡下,流传七月半赏孤的仪式,城里人也有沿习。烧几张零散的纸钱了个愿性,但因为磨子等工具不便的原因,城里人罕有自推自磨点卤豆花,再榨干煎“灰麻儿”的实物来祭祀的。纵然月半节的夜晚,鬼火东一朵西一朵连接着城墙根儿,但少了实物的打赏,感觉总是虚妄。于“赏赐”一说,更像是画饼充饥。城里人,或者说只是一些从乡村住进城里的人,月半节的烧纸化钱,只不过走一个形式。在乡下沿习了若干年,一旦搬进了城,不走走过场,心中始终有一种骇然,有一种因为没有“赏孤”,而担心孤魂野鬼会找上门来索要的后怕。

至于灰麻儿算不算美食,倒是又当别论了。至少在饥馑岁月,对穷家小户而言,也属难得。

  1. 上一条:僰道云深苦笋香
  2. 下一条:黄辣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