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yblywhw@126.com    QQ:2680826841    广告合作热线:17760503325
文旅论丛LOCAL CULTURE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研究

宜宾早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唐君毅故园文化》总第15期(2012年12月)作者:邬发田发布时间:2018-08-24阅读次数:分享本文:

一、主要目的意义

宜宾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处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长江零公里处,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横穿全市,并在此交汇,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酒都·中国早茶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美称,宜宾市所辖28县都种茶产茶,是四川省主产茶区,也是全国最具有影响的早茶生产基地。宜宾种茶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就有“园有芳茗”和“贡茶”的记载,至今已有3000多年种茶史。由于宜宾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冬季气温高,春季回暖早的气候优势和特点,常年茶发芽早,一般比江浙一带主产茶区早15-30天开园生产春茶,每年开春后沿海和江浙一带客商纷纷来宜购买宜宾早茶。宜宾茶季之早据历史记载,可追溯于唐代,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时代,四川对外联系主要靠马帮和船运。每年过完春节后,很多客商和华侨把“叙府生产的早茶”作为礼品经古代黄金长江水道带到江南各地甚至海外,使宜宾早茶历史悠长,茶早享誉天下,有“金沙圣水、宜宾早茶”之美称。通过对宜宾茶产业、特别是早茶产业,以及茶文化发展历史的挖掘,同时也对宜宾自然生态条件生产的优势、特点,生产实际、以及存在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和战略性的研究,站在茶一、二、三产业的高度综合来思考,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科学勾划出宜宾茶产业、特别是宜宾早茶产业以及茶文化、茶旅游产业的发展蓝图,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打造“宜宾早茶”公共区域品牌为主导,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茶产业和“宜宾早茶”公共区域品牌成为宜宾市与五粮液之一后的又一支柱产业、又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不但是全省乃至全国产茶大市、争取成为产茶强市,为中国茶产业的繁荣兴旺作出新的积极贡献。

二、宜宾市基本概况

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酒都·中国早茶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宜宾,地处西南腹心,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长江零公里处,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汇流,奔腾东去,汇入东海,融入太平洋,使宜宾充满动感和活力。

宜宾所辖10个区县,幅员面积13283平方公里,总人口52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430多万。宜宾具有2190多年的建城史,3000多年的酿酒史和种茶制茶史,是哪吒文化归宗认同地,为大陆与台湾及东南亚国家信众所推崇,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老城市之一,作为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填不满的叙州府”之美誉,2000多个历史遗存映照古今,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宾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积蕴孕育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文坛巨匠。从唐代大诗人杜甫开始,到宋代的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诗人和书法家都先后到过宜宾,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文和历史文化遗存;在近现代历史上,涌现出了革命先烈李硕勋、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蜚声中外的文坛泰斗阳翰笙、哲学大师唐君毅等;宜宾也是共和国第四任总理李鹏的故乡。具有悠久历史的宜宾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巴蜀文化的一翼,又在诸多方面呈现出本地区古老民族文化的风格和特色,特别是酒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僰文化及独特的川南民俗风情等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产生了独特的魅力和影响。

三、宜宾茶业发展历史

3.1宜宾种茶历史早

宜宾种茶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022年就有“园有芳茗”和“贡茶”的记载,现已有3000多年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原四川省茶科所钟谓基研究员等人在宜宾县蕨溪镇黄山茶场考察时意外发现了一株野生大茶树,树高1360厘米,树幅1300厘米,叶长14.5厘米,叶宽6.7厘米。测定各项指标后认为,该茶树保留了不少原始性状,是同源种被隔离分局,长期自然衍化的原始茶树群体之一,与云南野生大茶树同样古老。这株大茶树的发现,结束了宜宾是否是茶树原产地的争论,统一了认识。

唐代时期茶叶经济十分繁荣,四川省26个市地州产茶,宜宾位列其中。唐代宜宾辖区很大,南达云南的蒙自、建水,把普洱茶产区包括在内。其时宜宾设都督府。到了宋代,由于北方战事不断,朝廷为获取大量军马,采取了“以茶易马”的羁糜政策,在四川、陕西设立“军马州”、“茶马司”、“买马场”等机构管理,同时开设“茶马交易”市场,进行以茶易马。

真宗时期(公元998—1022年)宜宾设“买马场”,“皆置务,遣官以主之”《宋会要·兵》发额 6000匹。南宋时期更是战事不断,朝廷急需军马,便在全国开设了八个“茶马交易市场”,宜宾就占了两个。《宋史·食货志》载:“南渡一来,文、黎、珍、叔、南平、长宁、阶和凡八场,期间甘蕃马一岁至焉。”那时的宜宾茶马交易十分活跃,从云南、贵州、凉山出来的马,换取宜宾出产的茶。而且北宋时期的戎州市场夷汉民族之间由于语言不通,曾发生交易双方的争执,朝廷便专门派驻了“蛮判官”,作为交易双方的翻译和仲裁人,维护双方利益,进行管理开创了我国市场管理的先河。

由于茶马互市的繁荣,从事经营的商家大量出现,货栈由此应运而生。宜宾货栈与康定的“锅庄”、松潘的“歇家”性质一样,既为商家牵线搭桥,又为客商提供食宿和堆放物资,从中收取手续费。清代到民国年间,宜宾货栈达23家,每晚可住宿客商上千人,存放物资数百吨。这些货栈大都分布在金沙江边的栈房街、光复街、走马街。它们各有各的客路,如栈房街的”复昌栈”,其客路为筠连、盐津的茶叶、丝、猪鬃等客商。互市的繁荣也吸引了外省商人纷至沓来,他们还各自兴建会馆,有“浙江会馆”、“广东会馆”、“陕西会馆”、“福建会馆”、“贵州会馆”、“滇南馆”等20余处。其中以江西最多,他们不但有省馆,还有府馆县馆共五处。宜宾第一家专业茶叶加工厂——“宝兴厂”(即宜宾茶厂的前身)也在此时得以开办。

茶马古道的繁忙运输也使马栈大量出现,仅宜宾南岸青草坝就有十七八家,每晚可宿马1000多匹,马栈门前多有一对石马作标记。马栈不仅为赶马人提供食宿还要为马匹准备饲料,每天下午到天黑,马栈内人喊马嘶一片繁忙,十分红火。清代至民国年间青草坝设有“川滇商贸护运社”专门管理云南入川的贵重物资,并办理马帮来往的手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公路的修通,马帮消失了,马栈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马栈的石马至今仍在,展示着当年这片土地上互市的繁荣。

3.2宜宾茶早享誉天下

宜宾每年茶发芽早及早茶文化据记载可追溯于唐代。宜宾地处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比邻云南、贵州,自古是西南边疆联系内地的交通要冲,黄金走廊,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蜀南”东干道五尺道的重要中转站,也是长江黄金水道上游的重要港口。据唐《膳夫经手录》载:“帷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自谷雨以后,岁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此诗说明,唯见蜀南叙府(现宜宾)茶季之早可追溯于唐代。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时代,四川对外联系主要靠马帮和船运。每年过完春节后,很多客商和华侨把“叙府(现宜宾)生产的早茶”作为礼品经古代黄金长江水道带到江南各地甚至海外,使宜宾早茶历史悠长,茶早享誉天下。

1951年,宜宾开始推广发展“工夫红茶”,1952年,建立宜宾茶厂生产工夫红茶,1952年8月13日,中国茶叶公司以茶(1952)计字395号文件正式确定宜宾地区的筠连、高县、宜宾县为川红工夫茶生产区。在1958年春节前夕,为了表达宜宾人民对毛主席的敬意,专门制做了2斤早白尖工夫红茶送到北京给毛主席品尝新茶,在大雪纷飞的北国,毛主席在春节能喝上新茶很高兴,中共中央办公厅还汇回60元人民币表示感谢。由于宜宾茶叶产品生产上市早,在当时国家计划经济生产的条件下,宜宾茶厂被国家外经委确定为“川红工夫红茶”和“边茶”重点定点生产企业,宜宾作为“工夫红茶”主产区,为国家大量换取外汇,促进了宜宾当地的早茶和红茶生产的发展,到1987年,全市外贸系统共收购出口原料茶5500余吨,占全省(包括重庆市)红茶出口产量的70%左右。同时,提高了“宜宾早茶红茶品牌的创立和效益,在1979年广州国际春季商品交易会上,首批“川红工夫”售价高于国内同类同级成品价格的一倍,在世界茶叶市场成为抢手货,视为珍品,国外一些消费者作为送礼的礼品茶。为了发挥宜宾早茶的生产优势,当时的宜宾地区行署要求宜宾茶厂扩大生产,形成定型产品,稳定世界早茶市场,并确定凡是每年3月30日前进厂的早茶予以每担茶80元的资金奖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外经委要求宜宾每年必须为广州春交会提供“川红工夫”早茶产品上会销售,在1978年的春季广交会上,宜宾红茶等早茶产品轰动会场。拍卖价高达12000美元/吨,大会发来贺电,贺电称“感谢宜宾为广交会增添了光彩”,使之形成了有“宜宾无早茶,广交会无新茶”之说。宜宾人不断努力,继续深入创新,创制的宜宾“川红工夫早白尖”品牌还在1985年里斯本第24届食品博览会荣获金奖,这是宜宾市茶叶产品获得的第一块世界金牌。之后,“川红工夫早白尖”产品又曾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

四、宜宾茶业发展现状

宜宾历届政府都较重视茶叶生产,过去宜宾主要生产加工红茶,红茶曾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80%以上,占四川省红茶总产量的70%左右。在计划经济年代,由国家统一销售到东欧地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市场急速下降大量萎缩,宜宾红茶销售渠道严重受阻,根据市场变化,宜宾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茶叶生产战略,加强了早茶生产发展。宜宾由红茶转为绿茶生产为主,通过多年的努力工作,现绿茶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70%以上,宜宾是四川最大的茶叶主产区,茶产业位列全省前茅,宜宾也是全国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早茶生产基地。到2011年,全市茶叶面积已达72.3万亩,茶叶总产量3.34万吨,茶业总产值69.4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茶叶农业产值17.12亿元;第二产业茶叶加工销售产值34.24亿元;茶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产值18.1亿元。全市茶叶面积是1949年1.7万亩的42.5倍、是1981年18.5万亩的3.9倍;茶叶总产量是1949年0.1吨的33.4倍、是1981年0.62万吨的5.4倍,使宜宾茶叶生产仍然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根据宜宾早茶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的气候优势茶叶发芽早的特点,正式提出了打“宜宾早茶”公共区域品牌,并引导、支持茶叶种植下山。经宜宾市历届政府和各级茶叶科技人员多年努力,使宜宾早茶生产不断发展和深化,早茶面积、产量、产值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低海拔适宜区已新发展早茶生产基地近30万亩,生产早春茶8000多吨,早茶农业产值9亿多元,分别已占全市茶叶总面积41,5、总产量24.0%、总产值的52.6%。

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对宜宾早茶文化品牌的创立和宣传,自2008年开始,宜宾市政府连续五年在宜宾、成都、广州、北京举办了五届“中国。宜宾早茶节”,中央、省、市各级电视台、香港及相关媒体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大大提升了宜宾早茶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促进宜宾早茶生产和文化不断发展。2009年中国茶业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宜宾·早茶之乡”的称号。2010年“宜宾早茶”还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是全国第一个被国家正式确认的早茶区域品牌。宜宾市人民政府还决定将“中国·宜宾早茶节”常态化。四川省在茶产业发展规划中,将宜宾列为川南早茶生产主要优势区域,并将“宜宾早茶”作为全省三大茶叶公共区域品牌之一来打造。农业部在2009年颁布的全国四大重点茶区规划中,宜宾属于“长江上中游特色出口绿茶”和“西南红茶及特种茶”两个重点主产大茶区规划区域之中。

五、宜宾茶业发展优势

5.1基地规模大

宜宾市所辖翠屏区、宜宾县、屏山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长宁、江安、南溪共10个区县,有182个乡镇2841个村。2011年,宜宾市高县茶叶面积已超过20万亩,茶叶农业产值3亿多元,成为四川省茶产业基地强县;有屏山、、筠连2个产茶大县的茶叶面积已超过10万亩,茶叶农业产值达2亿多元;有翠屏区邱场乡,屏山县夏溪乡、新发乡,高县羊田乡、蕉村镇、罗场镇,筠连县腾达镇、巡司镇,宜宾县蕨溪镇,珙县石碑乡等10多个乡镇的茶叶面积已达到万亩以上规模的茶叶专业示范乡镇;有60个村的茶叶面积已达到千亩上规模的茶叶专业示范村规模。由于茶叶是一个富民增收、特别是发展早茶,使农民增收显著、易得到实惠的项目,很多农民种茶积极性很高,自觉转变观念用好田、好土来发展茶叶,将茶叶作为主要产业来经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支持、帮助下,宜宾市的万亩茶叶专业示范乡镇,千亩茶叶专业示范村还将不断增加。宜宾市所辖10个区县,而这所辖10个区县均适宜、并都种茶、产茶,茶叶生产基地规模大、发展潜力大,这在全国各大主产茶区中独有的。

5.2企业规模大

全市现有不同规模的各类茶叶加工企业近800家,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以上。其中加工能力达50吨以上有241个,1000吨以上有 7个,3000吨以上有2个,5000吨以上有1个。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个,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个,市级龙头企业14个,年产值5亿以上的企业1家,年产值2亿以上的企业2家,年产值1亿以上的企业8家。全市各类大小茶馆、茶坊千个以上。叙府、川红、早白尖、醒世、龙湖翠、鹿呜、双新、水中韵、玉屏等茶叶企业的14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8个品牌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品牌获有机茶认证。有20多个产品先后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级金奖。“叙府龙芽”为“四川省十大名茶”、“龙湖翠”为“四川省提名名茶”。有3个企业通过ISO9000.2000认证。

5.3地理位置独特

宜宾市的地理区位优势非常独特而明显,而又是不可复制的。宜宾市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接壤,地形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态势。西部为大小凉山余脉,中有市境最高点,海拔2008.7米的屏山县五指山主峰老君山;南部为四川盆地盆舷带,即云贵高原北坡,在这一地带,有海拔1795.1米的兴文县仙峰山,海拔1777.2米的筠连县大雪山等;东北部为华莹山余脉所在,宜宾城附近的七星山、龙头山、观斗山分别分布于此区域;东南侧属四川盆地东岭谷区,市境最低点,海拔236.3米的江安县金山寺附近长江河床在此区内;西北侧属盆中方山丘陵区,其大部皆为宜宾县属地。全市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体,岭谷相间,平坝狭小零碎,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

5.4土壤资源丰富

宜宾土壤呈南北过渡带特性。全市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体,岭谷相间,平坝狭小零碎,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市幅员面积13283平方公里,市境内海拔小于400米区域面积5210平方公里,占总幅员面积的39.2%;海拔400—600米区域面积3467平方公里,占总幅员面积的26.1%;海拔大于600米的区域面积4606平方公里,占总幅员面积的34.7%。土层深厚,土体厚度达20-50米,表土颗粒以粉砂粘粒为主。由于基岩为水平沉积岩,土体发育常见典型的粘盘层,黄刚土粘粒含量高,交换性氢、铝和盐基离子较高,矿质养分丰富,全市土壤总面积1613.4561万亩,其中适合于茶树生长发育的酸性和微酸性PH值在4.5—6.5的土壤面积1126.1917万亩,占全市总土壤面积的69.8%,而全市在海拔600米以下早茶适宜生产的区域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65.3%,早茶生产资源非常丰富。

5.5水源极为丰富

宜宾市境内主要河流有三江九河,即长江、金沙江、岷江、横江、西宁河、箭板河、越溪河、黄沙河、南广河、长宁河、古宁河和宋江河,小河流等有23条以上,还有大中小型水库505座,星罗棋布的分布在茶区附近;市内年平均地表径流627亿立方米,春季径流占全年总量的8.5%—20.7%,夏季径流占37.3—65%,秋季占22.1—27.2%,冬季占4%—16.3%。宜宾市水资源丰富,总贮量达154.94亿立方米/年,水质清澈、纯净,是理想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5.6气候优势独持

由于宜宾处于特殊、不可复制的区位及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及气候条件优越,属典型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特征,浅丘、河谷兼有南亚热带的气候属性。由于云贵高原山区及宜宾境内屏山老君山、宜宾县黄山、筠连大雪山、珙县王家山等成片的原始森林和全市4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形成的茶区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宜宾市所属八县二区都种茶产茶。除云南、海南、和广西少数特殊的热带茶区外,与我国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相似、同纬度主产茶区相比,气温为最高。据多年气象资料分析对比:宜宾最冷月一月的多年平均温度达8℃,浙江杭州为4.3℃,湖南长沙为4.9℃;年均气温17.8℃—18.5℃,比浙江杭州地区高1.5℃—2.0℃,比湖南长沙地区高0.6℃—1.3℃;全年≥10℃的活动积温达到5960℃左右,比浙江杭州地区多2700℃左右,比湖南长沙地区多500℃左右;无霜期345天以上,比浙江杭州地区多95天左右,湖南长沙地区多6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1180h,年降雨量1200毫米;多年极端最低温高于-2℃,浙江杭州为-8.6℃,湖南长沙为-10.3℃。由于宜宾独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绿色的生态环境及优越的气侯条件,有冬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春季回暖特早的独特气候优势,使茶叶常年在2月上旬就可开园生产上市,一般比四川省内和江、浙一带主产茶区早15—30天左右,属名优生态早茶生产的最适宜区。宜宾常年稳定下降到10℃以下的活动积温时间较迟,一般在11月下旬气或12月上旬,也比四川省内和江、浙一带主产茶区迟15—30天左右,秋茶生产气候资源丰富、年茶叶生产时间长,因此,宜宾不但是名优生态早茶生产的最适宜区,同时也是名优生态秋茶生产的优势区。

5.7人才资源丰富

茶业推广机构健全。宜宾市所辖10县(区)农业部门均设有专职的茶叶技术推广及管理机构,并配备有专业技术人员,宜宾市农科院设有茶叶研究所,四川省科技厅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在宜宾叙府茶业公司,研究、推广、服务体系和技术队伍健全。全市现有茶叶专业技术正高级技术职称1人,副高级技术职称10多人,中级技术职称50多人,专业技术骨干1000多人。宜宾市还与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茶科所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及项目合作关系,不失时机地获得最新高端技术支持。另外还建有宜宾市茶叶学会,宜宾市茶叶产业协会,宜宾市茶商会等协会组织,有一批长期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专业技术人员。

 茶业事业发展后继有人。设在宜宾市区的“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设有茶叶专业,是目前四川省高职高专中唯一开办有茶叶专业。该专业创办于1964年,本专业被四川省农业厅首批审定为省级优势专业。2002年开始招收高中三年制大专。2007年茶叶专业被学院确定为精品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0名,其中副教授5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50%;有市级拔尖人才2人,市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1人;7人有国家级考评员资格证书。

六、宜宾茶业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及目标;二是进一步加强管理指导;三是基地生产进一步实施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化;四是进一步加强实施产业化经营;五是进一步打造以“宜宾早茶”为主导的特色区域品牌;六是进一步加快宜宾茶叶专业市场的规划及建设步伐;七是进一步加快挖掘、开拓,并积极发展宜宾茶文化、茶旅游市场;八是进一步加强茶叶产品安全监管工作。

七、宜宾早茶发展蓝图

7.1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坚持以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三产互动,城乡相融”的方针,以发展无公害产品为主要目标,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以打造品牌为手段,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目的,充分发挥自然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科技支撑、优化布局、整合资源,走产业化、标准化、生态化的路子,大力发展名优早茶,重点发展绿茶,恢复发展红茶,适度发展苦丁茶,积极扩大出口,把规模做大,把产品做特,把品牌做亮,把企业做强;集中打造“宜宾早茶”为主导的特色公共区域品牌,培育、建立以国级龙头企业为首的国家、省、市、县、乡五级梯级式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生产和经营;挖掘、开拓、发展宜宾茶文化、茶旅游等与茶相关的延伸产业,将宜宾茶叶产业及“宜宾早茶”打造成为本市继五粮液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和城市名片。

7.2主要发展目标

根据宜宾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市委、市政府决定,要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全方位的打造“宜宾早茶”品牌,挖掘、弘扬、发展宜宾茶文化和茶旅游文化。十二、五期间,实施“三百工程”,就是到2015年,全市茶园总规模达到10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5万吨,茶产业产值100亿元,带动100万农民增收(三百工程)的总发展目标。实现茶产业跨越发展,使茶产业成为宜宾市与五粮液齐名的另一支柱产业,争取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产茶大市强市,为中国茶产业的繁荣兴旺做出新的积极贡献。

八、宜宾茶业发展措施

8. 1 加强管理指导

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宜宾市茶业产业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全市茶业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和措施;协调落实茶产业的项目、资金、机构人员职责。市茶业产业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配备专职和专业人员,具体负责全市茶产业发展的日常管理及协调工作。市上将发展规划目标分年度、分阶段下发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县人民政府,纳入每年年终目标考核,并实行奖罚。各区县、特别是重点产茶区、县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设立办事机构,配备专职和专业人员。

8.2建立专合组织

由宜宾市委农工办、宾市农业局、宜宾市科协牵头负责,有关部门配合,首先是依法在重点产茶区和企业,指导、帮助、支持农民和企业建立茶业专合组织,重点是要指导、帮助、支持建立乡村两级基层茶农协会专合组织。不断总结创新,逐步普及到全市茶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政策优惠由茶农通过协会自己管理自己,使全市茶叶逐步生产、加工达到无公害化,产品销售、经营实现产业化。实施茶叶产品可追溯制度,以保障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

8.3建立发展资金

市级财政依法建立茶叶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奖励资金,并列入市财政年度预算,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并逐年递增。区县相应配套。整合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项目,加大对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及示范基地倾斜支持力度。

8.4打造区域品牌

加强对“宜宾早茶”地理标志品牌打造和运用,在获得了全国“宜宾早茶”地理标志登记保的基础上,并向国家工商局申请注册“宜宾早茶”商标,使宜宾早茶产品得到法律保护,使“宜宾早茶”品牌进入国家正常法律管理程序,实行产地区域保护。将“宜宾早茶”产地和商标品牌依法保护好、运用好、管理好。充分利用“中国。宜宾早茶节”这个平台,宣传打造“中国早茶之乡·宜宾”品牌。将“宜宾早茶”作为全市的优势区域品牌进行打造、整合。依法将“宜宾早茶节”常态化,使宜宾每年年初有“中国。宜宾早茶节”,年底有“中国——宜宾酒圣节”,并不断地加强宣传和总结,丰富、提升宜宾独特 “两节”的精神、文化及科技内涵,使“两节”逐步深入到广大宜宾人的心中,让宜宾人民、宜宾茶文化、宜宾酒文化和谐相融,使全市人们都积极宣传,并主动参与来办好宜宾独特的“两节”。

8.5提升带动能力,做大做强龙头

宜宾市委农工办牵头,市级相关部门及各区县配合,企业参与,争取用3—5年的时间,在全市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茶业龙头企业2-3个,省级茶业龙头企业3—5个,市级茶业龙头企业达到20个左右的规模,县级龙头企业达到50个左右的规模。以乡村初级标准茶叶加工企业为基础,以协会为纽带,以企业为龙头,在全市形成国家、省、市、县级,宝塔、梯级式茶叶生产、加工体系。面向国内、国际市场,采用市场运作机制,做大做强我市各级茶叶龙头企业。以国家级龙头企业——叙府茶业为首,办好四川省叙府茶业茶叶科技研究中心,培育打造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梯级式龙头企业。规划到2015年,全市打造10亿元产值茶业企业1个,5亿元以上产值茶业企业2个,1亿元以上产值茶业企业10个。

8.6建设专业市场,发展早茶文化

由市规建局和市商务局牵头具体负责实施,相关部门配合,企业参与规划建设宜宾市现代化茶叶专业市场。宜宾市没有现代化茶叶专业市场,与主产大茶区很不相称,现已经成为阻碍全市茶叶生产发展的瓶颈。瞄准国际、国内茶叶市场,企业化运作,规划建设宜宾市现代化茶叶专业市场。2015年,规划建设1个宜宾市现代化茶叶专业市场,把宜宾茶叶专业市场建设成为外地客商与当地企业沟通、交易和宣传茶文化、特别是早茶文化一个重要的现代化交易和宣传平台。

8、7突出资源优势,科学优化布局

发挥宜宾独持的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生产布局,全市建设六大基地。

8.7.1突出早茶资源优势,支持茶叶下山种植

由宜宾市人民政府牵头,市委农工办和市农业局具体负责实施,市国土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农机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农科院等相关部门参与,重点以沿江、河,以乐-宜、宜-泸高速公路和宜-筠国道区域为主的中低海拔宜茶地区,严格按照宜宾早茶生产技术要求,相对集中科学规划发展建设20万亩优质生态早茶基地,使全市优质生态早茶基地达到30万亩以上,产生更大的规模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利用申请获得全国“宜宾早茶”地理标志政策,依法将宜宾早茶生态环境及产地保护好、运用好。

8.7.2突出生态环境优势,建设有机茶生产基地

由宜宾市人民政府牵头,市委农工办和市农业局具体负责实施,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农科院等相关部门参与,以宜宾县、屏山县生态环境优势明显中高山的地区为主,规模发展10万亩有机茶生产基地,创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

8.7.3突出气候条件优势,建设生态夏秋名优茶生产基地

由宜宾市人民政府牵头,市委农工办和市农业局具体负责实施,市国土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农机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农科院等相关部门参与,充分利用宜宾独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绿色的生态环境,不但春季回暖特早、优越的早茶生产的气侯条件,同时也有冬季气温高,常年稳定下降到10℃的活动积温时间较迟,具备了夏秋名优茶生产深度开发的气侯和技术条件。因此,在早茶生产的基础上,开发20万亩生态夏秋名优茶生产基地。积极推广茶园间作玉米为主,茶果等粮、经茶园遮荫间作技术,促进茶粮作物和茶经作物和谐共生,使其达到提高夏茶产品质量,促使深入开发秋季茶叶生产,特别是提高夏秋两季名优茶的产量,促进农民增收,提高茶园经济和生态的综合生产效益的目的。

8.7.4突出地方产品优势,建设苦丁茶生产基地

由宜宾市人民政府牵头,市委农工办和市农业局具体负责实施,市国土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农科院等相关部门参与,以筠连县为主发展10万亩苦丁茶特色基地,打造中国苦丁茶之乡。

8.7.5突出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建设宜宾茶文化和茶旅游基地

沒有文化的产业,是沒有生命的产业,而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将是促进宜宾茶产业健康、快速向前发展强有力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建议,宜宾市人民政府牵头,由宜宾市旅游局、市文广局、市农业局具体负责实施,相关部门、企业、协会配合,大力建设生态茶园,依托生态宜宾优势,并制定、组织实施全市茶文化和茶旅游发展规划,大力挖掘、发展、弘扬宜宾茶产业、特别是宜宾早茶文化、旅游产业,并不断创新、拓展第三茶产业,使第三茶产业产值在全市茶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8.7.6发挥人才优势,建立培训基地

由宜宾市人民政府牵头,市委农工办、市人事社保局、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局、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劳动局、市科协、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和有关企业参与,并组织实施“培训工程”,建立茶业人才培训基地。将用3—5年时间,全市培育科学种茶示范大户骨干1000名;培育茶叶加工技术骨干500名;茶文化、茶旅游宣传及服务专业骨干200名;培育茶叶出口专业技术人员100名。通过实施“1521培训工程”,培养出一批茶产业专业骨干,在这些专业骨干的带动下,逐步普及到全市各茶叶企业和茶农,以及茶文化、茶旅游单位和企业。

8.7.7发挥示范作用,实施“321工程”

由宜宾市人民政府牵头,市委农工办和市农业局负责,市国土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农机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农科院等相关部门参与,相对集中成片,规划、组织实施“321工程”。将用3—5年时间,全市建设三个茶叶面积达到20万亩,茶叶产量达万吨以上,茶叶产值3-5亿元以上规模的产茶大县;再建设10个茶叶面积达到万亩,茶叶产值千万元以上规模的茶叶专业示范乡镇,使全市万亩茶叶专业示范乡镇达到20个以上;再建设40个茶叶面积达到千亩以上,茶叶产值百万元以上规模的茶叶专业示范村,使千亩规模茶叶专业示范村达到100个以上的,结合贯彻中央新农村建设精神,为农民增收致富。使我市茶叶生产基地从市、县、乡镇、村各级茶叶生产基地都能达到一定生产规模,以便更好的招商引资,实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达到规模生产效益的目的。

8.7.8建设生态茶园,提高综合效益

宜宾特殊、不可复制的区位及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及优越气候条件,生态茶园建设前景非常广阔。根据我们结合宜宾的实际及多年的生产实践,认为宜宾生态茶园主要标准应做到四个必须,一个大力发展:一是必须规划建设沼气,走畜(禽)——沼——茶生产模式的路子。二是必须茶园进行间作(养),使茶树与其他动植物长期和谐生长发育,达到自然循环生产的生态效果。三是必须在基地内配套建设排灌水利设施、公路和茶园机耕道,提高茶园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基地必须规模化,最少以村为单位,可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集中连片建设千亩、万亩以上生态茶园示范片。五是有条件地方,一定要结合大力发展茶文化、茶旅游产业,提高茶农的精神文化水平和茶园综合经济效益。

(1) 规划建设沼气。茶园基地要求建设沼气,走畜(禽)——沼——茶生产模式的路子。要根据茶园基地规模和有关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规划建设沼气大小和数量及生产模式,现主要推广有猪——沼——茶生产模式。也可以实施牛——沼——茶、羊——沼——茶、鸡——沼——茶、兔——沼——茶等生产模式。有条件的地方,按有关建设要求和标准,在基地内重点规划建设、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和沼气工程,面上可由农户建设小型沼气池。据测算,一般情况下,建一口 8-10 立方米沼气池,年存栏养猪保持3-8头,年可生产沼气肥15000公斤左右,可供3-6亩茶园使用,可产300-500立方米沼气,可供3-5人家庭生活使用,能达到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精神文化水平和生产、生活质量的作用。

(2) 茶园进行间作(养)。在坚持以茶为主原则的基础上,并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科学的推广茶林、茶粮、茶花、茶果、茶药、茶草等间作生产模式,加强茶园的生态建设,提高综合和生态生产效益。生态茶园应适当减少茶苗种植密度,让出一定土地和空间来间作其他植物、作物。基地内的公路、机耕道两旁必须种树,另外根据基地内的实际情况,可适当种一些有观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桢楠树和其他花草植物。如茶-油樟树-玉米间作生产模式,茶园四周栽种油樟树,在茶园内的宽行中间种一行春玉米。油樟树长大后可每年取樟树叶练樟油。一般情况下,在春茶结束进入夏季后,玉米的杆叶正是生长盛期,也基本定型,这期间茶树非常需要遮荫,玉米的杆叶正好起到了给茶树的遮荫、并提高茶叶品质的作用。玉米是一年生植物,当年收获,每年可种植,与茶树生长时间相互补充。而玉米及秆叶都是畜(禽)较好的饲料。一般每亩间作玉米1000-2000株为宜,密度过大,则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一般油樟树每亩间作50-60株为宜。因此,由市农业局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参与,在茶区大力发展建设沼气,推广猪——沼——茶生产技术。首先在重点规划的20个万亩茶叶专业示范乡(镇)和100个茶叶专业示范村中,要求必须配套规划普及建设沼气, 走猪——沼——茶生产生态模式。

8.7.9加强调查研究,科学指导发展

宜宾市委、市政府巳将宜宾茶叶产业及“宜宾早茶”作为本市继五粮液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和城市名片来打造,农民茶叶收入连继增长,农民种茶积极性日益高涨,宜宾茶叶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据调查统计,2007-2011五年全市茶叶农民共增收131994万元,其中2007年,全市茶叶增收3999万元,农民茶叶人均增收9.3元,2008年,全市茶叶增收8987万元, 农民茶叶人均增收20.9元,2009年,全市茶叶增收19008万元,农民茶叶人均增收44.2元,2010年,全市茶叶增收34000元,农民茶叶人均增收79.1元,2011年,全市茶叶增收66000万元,农民茶叶人均增收153.5元,对宜宾茶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和各种特殊的因素及条件的限制,茶产业发展和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善及增收等方面,没有真实的反映出来。因此,建议由统计部们牵头具体负责,确立科研调查项目,抽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用2-3年时间,分层次对具有一定代表性主产茶区的茶园、农户、企业进行定片、点、定时,与茶第一、苐二、第三产业相关数据,做连续、系统性的调查、记载,进行科学地统计、分析,并写出科研调查报告,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以便促使茶产业科学、有续、健康向前快速发展。

(作者系四川省宜宾市科协副主席、市茶叶学会理事长、市专家服务团农业组组长、宜宾唐君毅研究会常务理事、推广研究员

 

相关推荐THE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