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yblywhw@126.com    QQ:2680826841    广告合作热线:17760503325
旅游文学TOURIST MAP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翠屏

从僰卣说起

来源:作者:陈明本发布时间:2017-07-05阅读次数:分享本文:

一、僰卣

“僰卣(yǒu)”是一种青铜器酒具。

杨树达先生考释青铜器铭文的专集《积微居金文说》对僰卣进行了考证。先生研究古代文法、汉字结构与声音训诂多年,据以考释金文辞,并与古籍互相参证,反复推求。他按研究年代将全书分为十一卷,共三百八十一篇,解说了三百一十四器的的铭文。其中卷三是先生1943年1月至7月研究的成果,此卷的第六个子目便是“僰卣”①。

卣,是我国古代一种盛酒器。具体出现时间未知,盛行使用时期为商代和西周时期。口椭圆形,底部为圈形,有的有脚,有盖和提梁,腹深,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圆筒形等,周围雕刻精美的工艺图案或铭文。卣在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编辑部先秦史专家冯峰博士考证②,“僰卣”在古代文献中最早出自宋人王黼(fǔ)编纂的《宣和博古图录》。

僰卣上的铭文中有“王饮西宫”四字,这一是可证僰地与中原有往来,而且关系密切,那时,僰地所酿造的香醇美酒,已经成为了贡品;二是僰地酿酒历史悠久,质量也高,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秬鬯 (juchang音巨唱)一卣”的话,秬鬯就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

远古时期的僰人,茹毛饮血,火的使用,使僰人结束了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定居和农业的兴起,使僰人不仅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还可以用剩余的谷物酿酒。

远古时代僰人的酒器制作材料主要是竹筒、兽角、葫芦等。僰人聚居区域内就地取材的竹筒,可能是他们最早使用的贮酒器,牛角也可能被制作成饮酒器。

僰人最早的专用酒具究竟起源于何时,还很难下定论。因为在古代,一器多用应是很普遍的现象。

酿酒业的发展,饮酒者身份的高贵等原因,使酒具从一般的饮食器具中分化出来成为可能。酒具质量的好坏,往往成为饮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一。商周盛行的青铜酒器,如盛酒的铜卣和饮酒的铜爵,僰人上层首领们也已经开始使用。

远古时期僰人生产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这种酒醪在现在仍很流行,宜宾人称为常酒或甜酒),呈糊状和半流质。这种酒不适于“饮”,而是“食”。故食用的酒具应是一般的餐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陶器的出现,人们开始有了炊具;从炊具开始,又分化出了专门的饮酒器具。

汉代出现漆制酒器,漆器成为两汉,魏晋时期的主要类型,但因难于保存,故今天在五粮液历史博物馆见到的多为复制品。漆制酒具,其形制基本上继承了青铜酒器的形制。有盛酒器具,饮酒器具。饮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最常见。

瓷器大致出现于东汉前后,与陶器相比,不管是酿造酒具还是盛酒或饮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唐人崇尚“美酒盛以贵器”,唐代的酒杯形体比过去的要小得多,故有人据此认为唐代出现了蒸馏酒。宋代是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

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制品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法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瓷酒器。

古代宜宾人善于酿酒,喜欢饮酒。斯人已去,历史长河大浪淘沙,见证过他们善酿乐饮的一些酒器却流传至今,按用途分为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温酒器等③。

二、贮酒器

宜宾发现的贮酒器主要有:

双耳陶罐

汉代双耳陶罐,口径8.9厘米,高16.5厘米,宜宾市临港经济开发区出土。泥质灰陶,施半釉,圆唇、高领、溜肩,饰双耳。现藏于宜宾博物院。

褐釉侈口陶罐

汉代褐釉侈口陶罐,口径11厘米,高25厘米,圆唇、短颈,鼔腹下收,平底,器身通体施褐釉,现藏于宜宾博物院。

东汉饕餮(tāo tiè)纹环耳铜罍(léi)

1985年出土于兴文县古宋乡(今中城镇)的东汉饕餮(tāo tiè)纹环耳铜罍(léi),通高32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26厘米;圈足高26厘米,径16厘米。该器口内敛,内弧形束颈,广肩,鼔腹下收,喇叭形圈足。肩上有量对称的环耳,其间有三道弦纹。 上部有两凸起对称的饕餮纹,其下有弦纹一道。器身分两合范线对称,器底有明显的浇筑痕迹。该器造型精致,现藏于宜宾博物院。

东汉盘形盖陶罐

东汉盘形盖陶罐为泥质红陶大罐,高27.5厘米,口径18厘米,腹径35厘米,底径16厘米。上部有盖为盘形,直口、短颈、斜肩、鼔腹、平底。盖刻饰划纹,肩饰弦纹,腹为多道绳纹,现藏于宜宾博物院。

折肩陶酒罐

1985年由原“利川永”老板邓子均长子邓受之、次子邓德福捐出。罐体上大下小,小口,棕色。高16.5厘米,口沿略外卷已残,内径1.5厘米。斜折肩径8.2厘米,上有三条浅槽形弦纹,底径7.1厘米,容量为一市斤。为20世纪初年象鼻场陶窑烧制。

鼔形陶酒罐

1985年由原“长发升”老板尹绍洲孙女尹孝功、孙子尹孝根捐出,一式两件,容量皆为一市斤。口沿小而外卷,弧形肩,平底。其一为红色,高11.5厘米,口内径2.4厘米。颈高1厘米,肩径12.4厘米,底径6.3厘米。另一件为谈黄色,高12.5厘米,口内径2.8厘米。颈高1.2厘米,肩径10厘米,底径6.3厘米。为20世纪初年叙府陶窑所产。

三、盛酒器

盛酒器是一种盛酒备饮的容器。其类型主要有尊、壶、缶(fǒu)、卣、皿、鉴、斛(hú)、觥(gōng)、瓮、船等。宜宾发现的盛酒器主要有:

西汉蒜头铜壶

1988年,在原县级宜宾市(今翠屏区)房产公司水井街工地出土了西汉蒜头青铜壶。通高40厘米,壶口径2.8厘米,底径12.5厘米,厚0.5厘米,蒜头形口,长直颈,颈中偏下部有带状凸纹一周。溜肩、大鼓腹、平底、圈足,足高2.5厘米,足心有一拱心环。现藏于宜宾博物院。

西汉蒜头陶壶

2009年,在屏山县石柱地遗址出土西汉蒜头陶壶,高29厘米,壶口径4厘米。该壶为夹砂灰陶,敛口,口部呈蒜瓣形,直长颈,圆鼓腹,矮圈足,通体素面。

酱釉侈口陶执壶

汉代酱釉侈口陶执壶,底径8厘米,高17.5厘米,侈口、长颈,圆腹下收,平口长流,高执手,器身通体施酱釉。临港经济开发区出土,现藏于宜宾博物院。

酱釉盘口陶执壶

汉代酱釉盘口陶执壶,口径7.5厘米,高21.5厘米,盘口、长颈,椭圆形鼔腹下收,平口长流,高执手,器身通体施酱釉。临港经济开发区出土,现藏于宜宾博物院。

蓝彩敞口瓷执壶

唐代蓝彩敞口瓷执壶,口径9.6厘米,高18.4厘米,敞口,束颈,高执手,短流,直腹,圈足。现藏于宜宾博物院。

敞口陶执壶

宋代敞口陶执壶,底径7厘米,高18厘米,敞口,束颈,高执手,壶嘴与口平,壶身上半部至口部施釉。现藏于长宁县文管所。

瓜棱形瓷执壶

宋元瓜棱形瓷执壶,底径7厘米,高19.3厘米,敞口,长颈,高执手,长流,圈足,腹为瓜棱形,壶身通体施白釉。现藏于长宁县文管所。

酱釉侈口瓷执壶

明代酱釉侈口陶执壶,腹径9.5厘米,高11.2厘米,侈口、直颈,圆唇,前部有流,圆鼔腹,两侧有系扣,执手与口平,器身通体施酱釉。屏山县小街子遗址出土。

四、饮酒器

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gū)、觯(zhì)、角、爵、杯等。

红褐色陶酒杯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对向家坝水电站库区规划淹没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在屏山县楼东乡田坝村七组发现一只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陶酒杯。

杯子的口径约5.2厘米,底径约3.0厘米,通高约4.5厘米。敞口、圆唇、斜直腹、小平底,器身通体红褐色,装饰有粗绳纹,显得很别致,从其造型来看,和现在的酒杯很相像,这是目前宜宾出土文物中最古老的酒具,是酒都宜宾有4500年酿酒史的实物证据。

战国铜爵

出土于横江镇水东乡香泉村上坝(今属云南水富县),通高13.9厘米,流长12厘米,宽5厘米。双柱,三足,流外饰蝉纹,腰部一周饰云雷纹,底部似有铭文,已不可识。后人阴刻有“叙州林敷置”五字,字正楷。现藏宜宾县文管所。

陶耳杯

汉代陶耳杯,口长11.6厘米,高3.8厘米,杯身呈椭圆形,月形双耳,内底弧形,外底平底,假圈足。翠屏区真武山蒲草田出土,现藏于宜宾博物院。

青釉侈口瓷杯

汉代青釉侈口瓷杯,口径7,2厘米,高5.8厘米,杯身通体青釉,侈口,上腹直,下腹弧收成底,圈足。屏山县石柱地遗址出土,现藏于宜宾博物院。

直口陶碗

汉代直口陶碗,口径14厘米,高5厘米,直口,斜直腹,平底微凸,圈足,素面。临港经济开发区出土,现藏于宜宾博物院。

青花直口瓷杯

明代青花直口瓷杯,口径3.5厘米,高4.9厘米,杯身通体青釉,直口,圆唇,饰缠枝花草。屏山县小街子遗址出土。

清代彩瓷十件套杯

宜宾博物馆收藏有清代的精美彩瓷十件套杯,均为平口、圆唇、满釉。杯体绘菊花、梅花、月季、迎春、牵牛花等图案,九个小杯可集中收容于菊花大杯中。

五、温酒器

温酒器,饮酒前用于将酒加热,配以杓,便于取酒。温酒器有的称为樽,汉代流行

铜鐎斗

温酒器有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宜宾城区真武山58号东汉崖墓的铜鐎斗。该器通长36厘米,柄长16.5厘米,折颈、圆腹、平底,柄横断面呈梯形。

①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M].  北京 :  中华书局,1997.
②见冯峰博士与笔者通讯邮件(附后)。
③宜宾地区文化局:《宜宾地区文物志》[M]. 宜地文新出,1992

(作者系中学高级历史教师 宜宾市民盟副主委 宜宾县人大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