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不仅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越,且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金沙江和岷江在这里汇合为长江,有“雄踞巴蜀, 势控滇黔;怀拥金岷,浪催吴楚”之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占有水运的地利。故宜宾自古以来就有“搬不完的昭通, 填不满的叙府”之说。早在秦汉时期,宜宾就开通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东路的起点。
在古代,中央王朝把今天的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等鞭长莫及的地区统称为“西南夷”,而宜宾的地理位置正处于中原文明与西南百越民族各部落的交汇点上,欲经营西南,必先踞有宜宾。因而宜宾古有“西南半壁”之称。而要控制西南各部,开发西南,首先要解决的是交通问题,特殊的区位优势, 使宜宾在大西南的开发史上特别是在交通建设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五尺道, 又称石门道,据《史记》记载,它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派大将常頞开凿的,以僰道为起点, 通往建宁(今曲靖), 打通了中原经僰道通往云南、贵州的道路。按当时道路的尺寸,它的路面宽五尺,所以叫做五尺道。这条道路北起宜宾,南到贵州威宁,然后一分为二, 一路经宣威、曲靖, 直趋昆明、大理;一路经毕节地区的六盘水,奔向盘江流域,即后来的“南夷道”。而通向大理的那一路,经腾冲最终同缅甸、印度的道路相接,连通西亚的波斯,成为著名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 古时又叫“蜀身毒道”。五尺道建成之后,为促进当时西南各民族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汉初时,因年久失修和盗贼出没,一度不畅。约公元前135年,中郎将唐蒙随大将王恢征伐南粤(今广州),在那里吃到了川南产的蒟酱,并从当地人了解到蒟酱是从贵州南部直接运到广州的, 并未绕道湖北湖南的情况。其时,为了进一步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曾于建元初年下令蜀郡在秦五尺道的基础上修筑“南夷道”,规划开发南中(今云南)。但由于僰道令推行不力,工程无进展,受到朝廷惩处。唐蒙返京后, 向汉武帝报告了在广州了解到的情况,更增强了汉武帝打通五尺道,统一中国开发西南的决心。于是汉武帝准其奏并命令他带领人马立即开通此道。唐蒙“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牁江”,就是利用秦五尺道,从宜宾经云南、贵州,沿广东西江的上游北盘江顺流而下,经广西、西江而达广州, 历史上称这条路为“南夷道”。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 公元前122年, 张骞出使西域回国后, 也向汉武帝报告, 在大夏国国都蓝市城(今阿富汗斯坦巴尔赫附近),发现邛竹杖、蜀布, 了解到四川有一条经云南到身毒(印度)的道路。张骞是公元前128年左右抵达蓝市城的。
由于道路的打通,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两汉时期大量中原人口的入迁,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处在这个交汇点上的宜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和枢纽的作用。从宜宾出土的大量的汉代文物中, 如陶俑、画像石、石棺、钱币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这种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
自两汉以后,历代都对这条道路进行过维修加宽和拓展。隋唐以后,由于路经高县境内的石门山,后来又称作石门道。汉时司马相如、张骞、司马迁等都经过宜宾沿着这条道路到过贵州、云南昆明。
公元三世纪初,居住在今云南、贵州一带的孟获等部落起兵反叛, 侵扰川南一带。公元225年3月, 诸葛亮为巩固后方, 以利北伐, 亲率大军南征。由于成都通往云南的牦牛道年久毁废, 大军从成都沿岷江而下来到僰道(今宜宾), 然后兵分三路南进。东路由马忠率领,从江安过长江经叙永进入贵州;中路由李恢率领渡岷江经五尺道挥师入滇;诸葛亮亲率西路军沿泸水(金沙江)而上, 经安上(今屏山县)新市镇走旱路至越西、会理,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孟获于云南大姚、大理一带,三路大军会师于滇池。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诸葛亮在南征之前, 曾率军在川南屯垦数年,南征期间,宜宾是南征路线上屯集兵马、粮草的重要后方基地。因此,宜宾至今还流传着不少诸葛亮南征的传说和保留着不少历史遗迹。如流杯池公园内的点将台、洗马池、歇马石及诸葛亮夜观星象的观斗山等。
唐朝的时候,天宝年间战争爆发,南诏叛唐。后袁滋受中央王朝之命赴南诏去册封异牟寻,使南诏重新归唐。袁滋便是沿五尺道赴滇,至今在石门关还留下了记载此事的摩崖题刻。
明朝中叶以后,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石门道发挥的作用愈益明显。清中叶后,贵州毕节至宜宾的石板驿道连通,商业更加繁荣, 宜宾城南设铜关, 城北设盐关管理税收、水运, 宜宾至成都的水陆两路也商旅不断, 宜宾沿江一带栈房街、走马街商铺云集,车水马龙,商贸空前繁荣。
这条古道的确经历了太多的历史事件和故事,也承担了川滇商贸文化往来交融与国家统一的重任。川滇两地的马帮载着布匹、盐、大米、山货、药材、茶叶、银、铜等物品,络绎不绝地往返于这条古道上,马蹄声、吆喝声不绝于耳,中原文化与古滇文化在这里汇集相融。
而宜宾现代意义上的道路交通,则诞生在上个世纪的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3月20日,宜宾市第一条公路宜宾至柏溪镇的“宜柏路”建成。该路全长13公里, 宽5米, 宜宾历史上的第一辆公共汽车开始运营。从秦五尺道到民国五米道, 宜宾的道路交通经历了漫长的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而从五米道到铁、公、水、空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的建立,仅用了最近六十多年的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宜宾市的第一条公路“宜塘公路”(宜宾至紧邻云南的筠连县塘坝)于1950年开始筹建、测量并于当年底破土动工。从此拉开了宜宾的道路交通建设的序幕,水泥路、柏油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铁路、民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髙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公路建设方面,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宜宾地区所辖县和主要镇乡已经全部实现通公路,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率先在全国修建水泥混凝土公路――“标美路”(宜珙、宜长),受到交通部和四川省政府的肯定。宜宾市第一条高速公路“内宜”路于1999年12月建成通车,䇄今已建成内宜、宜水、宜乐、宜泸、宜叙高速,总里程达到335公里,公路交通运输通车总里程 达 2 万余公里,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新型交通网络,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行政村通畅率达99.6%。此外在建高速公路里程已达266公里。
在内河航运方面,全市内河航运18条, 通航里程732公里, 其中通机动船航程382公里,先后建成宜宾港铜关码头、合江门码头、安阜码头、宜宾港志成作业区等。宜宾港志成作业区吞吐量从无到有,突破了20万标箱。长江黄金水道沿江而下, 可以直通大海。
宜宾的第一条铁路内昆铁路内宜段和岷江大桥,于1956年动工兴建,1958年10月1日建成通车,1960年延伸至安边镇安边站。1977年12月建成宜珙铁路,该路自内昆铁路宜宾站出岔,向南延伸,经高县、巡场,到珙县珙泉镇。自1966年1月开工,全长66公里,是一条运煤支线。金筠铁路自宜珙支线金沙湾站出岔,全长73.9公里,经珙县、高县、筠连三县,到筠连巡司镇,1998年9月开工,于2003年8月铺通。金筠铁路是在山高谷深,施工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修建的。1998年6月,内昆铁路水富至梅花山段复工,2001年9月内昆铁路全线通车。目前,成贵高铁宜宾段正快速推进,将于2018年建成通车。
宜宾机场始建于抗战时期,战时为驼峰航线重要中转站,为抗战胜利做出不少贡献。20世纪90年代初为促进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架起空中桥梁,由原宜宾地区行署投资在驻军陆航直升机训练机场基础上,于1991年、1993年分两次扩建而成,为军民合用机场。目前已开通宜宾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青岛,昆明,拉萨,兰州,贵阳,丽江,西安,三亚,武汉,太原,大理等17条航线。但这样一个军民合用机场现在已不适应宜宾经济发展的需要,机场迁建势在必行。2012年2月通过国家专家组评审,并于同年5月经国务院发文批复立项,新机场正式命名为“宜宾五粮液机场”,其建设用地约为4500亩,2016年1月20日举行开工仪式,预计建设工期为3年。目前,宜宾机场迁建各项工作正顺利推进,预计2018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两条机场连接线也在同步建设当中。
从“宜塘公路”的开工建设,到铁、公、水、空立体交通的形成,仅仅用了六十多年时间。六十多年在宜宾二千二百多年的交通建设历史上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这六十多年在宜宾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宜宾的水陆空运周密衔接,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已经形成,构建通江达海的交通枢纽中心已不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