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菊古地景区简介
石菊古地景区位于四川省兴文县石海镇,与兴文石海景区毗邻,海拔约600米至800米,景区总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景区内独具特色的古苗族文化,生态与文化相融合的聚落景观,观光与休闲并重的乡村旅游项目,成为兴文石海新的旅游亮点和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文化与旅游、农业与旅游的互动发展。
景区分为“乡土田园体验区”“乾坤潭休闲区”“明代苗族古村落”“石菊花海观赏区”四大功能区,以石菊花海为基础,苗族文化为灵魂,将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共同铸就了石菊古地独特的文化景观。长征时期坚韧勇敢的红军与朴实善良的苗族同胞在这里结下深厚情谊,田间地头曾经红星闪动,欢歌笑语伴随着米酒飘香,革命与民族团结的佳话在此演绎。
石菊古地景区的开发,实现了石海镇大旗村脱贫奔康全覆盖,同时孵化了户外拓展基地、文家茶场等项目,带动周边10余个村的产业发展,为当地苗汉同胞创造了致富条件,促进了景区与原住民共建共享。
石菊古地景区
欢迎大家来到石菊古地旅游,我们这里称呼苗族姑娘为咪猜,年轻小伙为咪哆,我姓X,你们可以叫我X咪猜。(或X咪哆)
石菊古地,位于四川省兴文县石海镇大旗村,占地600余亩,与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著名风景名胜区兴文石海毗邻,现兴文石海正在创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曾经是明代苗族栖息地,也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古道漫漫,繁花似锦,风景优美。独特的古苗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在这里交融生辉,浑然天成,铸就了今天的乡村人文胜景。
1、山门
独具苗族特色元素的建筑,融合了牛角和苗族传统乐器芦笙。苗族对牛的崇拜来源苗族生活的各方面,在苗族人的家里和衣服上都随处可见到牛的图案和摆放祭祖的牛角。苗家人把牛当着人类最亲密的和最忠实的伙伴,于是牛也自然成为了苗家人心里的一种吉祥物。它可以给苗家人的生活带来平安和幸福。芦笙,苗族节日必备乐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由此可以看到清代时,苗族的芦笙吹奏技巧和芦笙舞蹈动作极其精彩,以及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2、山门至木栈道期间
石菊古地分为古苗村落、乡土田园、石菊花海、乾坤潭四大景区。其中,核心景区古苗村落占地30亩,由原址恢复的16栋石木构筑的苗家吊脚楼,复原了古苗族的生产生活场景。徜徉其间,可领略古苗风情,可满足游人体验、购物、食宿和养生等需求;其他三大辅助景区,依次为石菊花海农业观光区、乾坤潭休闲区、乡土田园体验区,它们是集“浓厚本土文化、闲适浪漫情调、雅致乡村景观”为一体,将自然山水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极具个性张扬的乡村旅游景观。(穿插苗族简介)
3、乡土田园
乡土田园特殊的古苗族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在这里相融,共同铸就了今天尚存的独特文化感知,这里还是长征时期红军与苗族同胞结下深厚情谊的地方——田间地头曾经红星闪动,随着米酒的飘香,革命与民族团结的佳话在此演绎。
一九三五年二月三日,中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经叙永进入兴文县大坝苗族乡晏州街村,为甩掉尾随的国民党主力部队,以创造上云南的条件,中革军委命令以林彪为军团长的红一军团精锐部队,于次日翻越现今燕子岩往兴文县石海镇方向实行佯动,以牵制国民党主力部队。当时,红一军团先头部队在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李富春(解放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带领下,于燕子岩脚下没浪河畔遭遇当地民团,没放一枪一炮便吓走民团武装,顺利地通过了现今的苗族古村落遗址。在继续往石菊古地坤潭上方古道行进时,与当地民团打了一场小规模的遭遇仗,敌人很快作鸟兽散状溃逃,为前进扫清了障碍。当晚,红一军团大队伍顺利到达石菊古地至兴晏街村一带并作休整。其间发生了一件事情,湿地坎上农户袁树云,误听流言,惊慌离家躲避,不慎将才出生40多天的小孩袁桂芝遗忘在家里,待他上山后发现,但后悔已来不及了。第二天红军离开后,袁回家,见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进屋看到自己的小孩,嘴上还粘有红苕糊,手中拿着两块铜元,见此情景,他感动的流下了眼泪。正月初二(二月五日),红军离开石菊古地、兴堰一带,临走时,李富春亲自书写了一幅宣传标语“打土豪,杀贪官,关你穷人*相干”,并留下了十多个伤病员和两名红军卫生员。此后,留下的这批红军战士在当地贫苦农民的帮助下养好伤,又重新踏上了新的征程。这段历史在兴文县县志中有记载。石菊古地为展示当时红军途经此地与当地苗族同胞发生的故事,做了45组雕塑叙述红军与苗族同胞水乳交融的深厚情谊。(每一处雕塑单独讲解)
4、(演绎同时讲解)苗族木鼓
兴文苗族属寨和支系,自称“蒙娄”,白苗之一,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其中,木鼓是兴文古苗族的重要崇拜图腾之一,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贡品,故有“祭祀亡者,芦笙一吹,三棒木鼓,祖先的灵魂就会归祖”之说。木鼓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特征。虽然在历史发展的演变中,木鼓早已被牛皮鼓、铜鼓等所替代,用途也不仅仅是祭祀所用,已广泛用于生活、生产、斗争之中,但木鼓承载的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精神,却得到了一脉相承的文明传播,因此,兴文苗族木鼓是其文化活动的精华和活化石,是中华民族苗文化的一朵奇葩。兴文苗族木鼓的制作,多以百年青杠或椿等老树下部为材,一般取长1.5——2.2米,上径40——60厘米为标准,在原木中部挖一狭长空槽,两旁掏空若干空洞而成共鸣腔。且有公母之分,母鼓大,公鼓小,稍大的母鼓发音较低而沉重,略小的公鼓发音较高而明亮,这充分反映了早期母系社会妇女为大的遗风。
乡土田园,占地144亩(其中:旱地104亩,稻田22亩,湿地18亩),是石菊古地的四大景区之一。这里古道漫漫,山泉潺潺,水丰土肥,自古以来就是苗族的农业生产地。盛产传统水稻和红苕、油菜、五谷子、折耳根、鱼香菜等纯天然农作物,以及山泉水滋养的鱼、羊、鸡、鸭等天然食材。(此段与雕塑交叉讲解)
5、湿地
湿地是乡土田园的主要景点之一,由多股山泉水汇集而成一汪清水,面积约12000平方米。水中鱼儿自由欢畅,岸边树木花草青翠葱茏,林中还栖息着数十种雀鸟。这里素有“石菊古地之肾”之称,因它为下游的近500亩土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水源保障。
湿地除了清爽秀美的自然景观,更有独特的人文胜景——苗族同胞曾在此依依不舍送别红军,苗族姑娘与小伙在这里乘舟对唱情歌、撒网叉鱼。优美的风光、浪漫的情怀,以及古老的苗族农耕文化遗存,让人追昔抚今,流连忘返。(讲解农耕农具)
苗族生活物件,取材广泛,有铁、木、竹、藤、骨、陶、草、麻、石等,种类多达千种,涉及居、行、食、穿、工、制等。其形状样式及制作方式,乃从古至今逐代沿传,有的已有一两千年的历史,故而物件样式原始古拙,但很具有实用性,是苗族人民智慧的体现。(今天我们这里展示的只是一小部门)(送红军雕塑场景简介)
6、古道
蒡篼解篓,即繁花古道,苗语是“一条开满野花的古路”之意。此道是明代末期当地苗汉同胞为方便外出贩卖山货和购买盐、布等生活必需品及铁制生产工具而修建,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古道起自永宁(今泸州市叙永县),经晏州、九丝、建武至云南扎西、镇雄,全长200余公里,当年红军长征时曾从此经过。现保留完整的此段古道,留下了许多古老的传说和红色的记忆。
古道依山就势,沿蝴蝶峡谷而建。下瞰深谷,壁立悬崖,苍木倒挂,小溪涓流。人行于此,顿感脚下千年石阶,古韵悠悠,叹人生漫漫,似水流年!
7、蝴蝶谷
长约1800米,终年溪流不断,四季奇花异草,神秘原始,自然天成。每到阳春三月,成千上万只各色蝴蝶飘飘绕绕飞舞于谷内,多姿多彩,蔚为壮观,当地苗家人甚为惊奇,把此地取名为“蝴蝶谷”,还把蝴蝶作为图腾崇拜,寓意“吉祥美好”,并仿蝴蝶之形广泛用于服饰、挑花、剪纸、首饰制品、蜡染、织锦、绘画等苗家艺术品之中。蝴蝶谷,自古以来就是苗家人缘定终身、追求美好生活的欢乐之地。(穿插于古道讲解中)
8、斗鸡场
苗族民俗文化展示场所,展现古苗族斗鸡、竞技、苗巫等活动。斗鸡是我国古老的鸡种,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斗鸡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斗鸡时将把两只性情凶猛的公鸡放在一起,它们就会激烈地互相啄咬起来,还会用距劈击对手。如果两鸡相斗了很久,都有疲惫之态,还要用水将它们喷醒,使之振奋,重新投入战斗,直到有一只公鸡败下阵来。斗鸡的场面是相当激烈的,两只鸡斗得难分难解,势不两立,斗完后鸡冠流血,啼叫无力。
9、苗巫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10、竞技
古代苗族同胞以农耕和狩猎为主,其狩猎技法多种多样,狩猎工具种类繁多,苗族狩猎工具主要有火枪、弓箭、弩、铁夹子、猎套、梭杆、弹弓等;狩猎方式有:射、套、安、圈、夹、投、网、弹等,可合众而猎,也可以单人而狩,苗族同胞有自己的传统体育,不仅多数保持古老的形式,而且具有独特的风格。现在的上刀山、下火海、飞镖、射箭等竞技活动都是由苗族同胞在劳作和生活中演变而来。
11、红军侦察战遗址
红军长征途经现在的石菊古地时,曾在猫儿嘴发生过侦查遭遇战。一九三五年大年初一清早,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李富春(解放后任国务院副总理),率领先头部队——独立侦察连战士,一路急行来到石菊古地猫耳嘴时,遇到当地民团混编的一小股部队布防狙击,狭路相逢勇者胜,最后英勇的红军战士取得了胜利。
12、吼桃林
位于石菊古地乾坤潭周边,桃树是本地特有果木,花开艳丽,果实香脆甘甜,是桃树中的上品。相传清代道光年间,云南昆明一大户人家,为寻风水宝地,出重金聘请云南一位最知名的端公(巫师)沿乌蒙山脉寻找龙脉穴口。当这位端公风餐露宿,艰苦跋涉,历经二年多时间,沿着龙脉来到现今燕子岩与马鞍山相接之处时,终于找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寻穴之地,顿时喜出望外。但在即将收官之际,他突然看到一条溪流(即现今木浪河)穿山而过,像刀砍斧劈似的,切断了龙头,断了龙脉,顿时如坠寒冰,大吼三声“天亡我也”,眼睛一黑,狂吐鲜血,从马上栽下而亡。此时,所乘之马嘶鸣立蹄,甩鞍撞岩,也跟随主人而去,所甩马鞍落地便形成了现今的马鞍山。此时,天空中正好有两只并排双飞的燕子,嘴叼桃核飞翔,见此情形,大受惊骇,为这位端公的不幸而悲鸣不已,也为马儿忠心追随主人死亡而伤心欲绝,最后相互碰撞落地化为现今的燕子岩。燕子所叼桃核则掉落乾坤潭附近生根长成桃树,并繁衍出成片桃林,人们因此把这片桃林取名为吼桃林。传说归传说,不过现今木浪河上的木浪桥旁,确有一坟,墓碑尚存,字迹隐约可见,是当地人因感动而为这位端公所立。吼桃林也确实存在,现已成为石菊古地一大胜景。
13、乾坤潭
位于石菊古地腹地,两个湖潭自然天成,相隔不足百米,空中俯瞰两潭犹如乾坤二卦,故得名。乾坤潭内,分别有两股山泉汩汩冒出,水质清澈,冬暖夏凉。潭内多有甲、鲵等鱼类,以及虾蟹螺贝等。潭中还生长着一种当地人称为“洞鱼子”的土鱼,肉质嫩滑,味道鲜美,极具营养价值。当地人有一习俗,产妇生产后,第一顿月子餐都要来这两潭捉洞鱼子煲汤,若生男孩,便在乾潭捉鱼,若是女孩,则在坤潭捉鱼。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乾坤二潭吉映天地巧接阴阳,民间皆传为风水宝地。
14、苗家风雨楼
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zhì)比,层叠而上。(穿插牛角文化)
15、古树苗茶
苗语称为哢娄茶,即苗家古树茶。哢娄茶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兴文苗山,古茶树龄一般都是50年以上。每年清明前后十天采摘,经过苗家传统手工制作并秘法发酵后而成。哢娄茶汤色浓郁黄莹,入口甘鲜醇和,香气幽雅清韵。在苗乡有“百病之药”之美誉。
16、石菊花海
石菊花海占地200余亩,现已种植十多种花卉,整个花海呈蝴蝶形状。苗族人将蝴蝶作为图腾崇拜,寓意“吉祥美好”。花海与蝴蝶谷遥相呼应。(花海中心低洼地带为蝴蝶的身躯,两方呈坡型地带为蝴蝶的翅膀)
17、古苗村落
古苗村落占地30亩,在明代苗族古村落原址恢复修建16栋石木构筑的苗家吊脚楼,复原了古苗族的生产生活场景。16栋建筑分别展现不同的苗族文化主题,例:苗酒坊:苗族米酒、白酒、窨酒、药酒、果酒等酒类的传统制作、展示及销售;游客到此可以吃酒宴,住酒屋,参观苗酒文化,体验苗酒制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