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yblywhw@126.com    QQ:2680826841    广告合作热线:17760503325
文旅论丛LOCAL CULTURE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地方文化

宜宾古代书院教育源流

来源:唐君毅故园文化作者:李世庄 周基华发布时间:2018-08-24阅读次数:分享本文:

一、设置

清以前,书院多为私人创办,官方提倡、赞助。从清康熙开始便提倡官办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更下令各省建书院,书院于是渐成为官立教育机构。宜宾书院今有史可查的共有34所(北宋~清末)。

其中最著名的为府属翠屏书院,最早的是宜宾县蟠龙书院、江安县龙门书院。

翠屏书院:据明代榜眼周洪谟所撰《叙州翠屏书院碑记》称:院址在城西翠屏山腰真觉寺(现赵一曼纪念馆),建于明宪宗成化辛丑年(公元1481年),次年始开学,知府陆渊之建。清嘉庆六年(1802年)署府宋鸣琦迁建城内(现翠屏区大南门街文工团宿舍)……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叙州知府文焕改翠屏书院为“叙州府尚志学堂”,共办了421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尚志学堂改为“叙州府中学堂”(即叙联中、省宜中、今宜宾市一中前身)。

最早的是宜宾县蟠龙书院,其次是江安县龙门书院。

蟠龙书院:建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地址在今宜宾县观音镇改进办事处合众村越溪河边。院址原为建于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的蟠龙寺遗址。其下即越溪河,河随山势,曲折盘绕,有如蟠龙,因此得名,绿竹丛林,风景优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有宜宾程氏三弟兄(程公许、公说和公硕)曾在此书院读书,后皆得中进士,其中程公许官至龙图阁学士。由是,书院名声大振。明嘉靖二年(1523年),著名学者状元杨慎过宣化县蟠龙书院时,曾写下一诗《赞三程与蟠龙书院》。诗云:“一门三进士,兄弟一龙图。越溪水莹澈,蟠龙吐灵光。”

龙门书院:江安县东70里,南宋乾道中沪州隐士吕伯佑授徒于此。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知县周颂移置城北庙垠街(今江安中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以其地址改办县立高等小学校。


其余书院列表简介于下:

书院名

地  址

建立时间

主持建立人

废止时间、改办何校

备  注

涪翁书院(文节祠)

叙州府北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

周洪谟有《修祠记》

三台书院

真武山

明隆庆元年(1567年)

知府余良翰

周爻有记

孝节书院

叙州府西二里

明代

宣统二年(1910年)改办初等小学堂

东山书院

宜宾县治西旧县丞署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

知县文俊

教谕郑修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知县初元方重修有记

文星书院

观音场文星山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宣统三年(1911年)改办观音镇高等小学堂

楚材书院

复龙乡犀牛村(今复龙镇中心校)

清同治七年(1867年)

李春霖

曾凤鸣等

现存《楚材书院碑记》

萃英书院

柳家场

清同治十一年

(1872年)

知县潘先珍

宣统二年(1910年)改办初等小学校

敷文书院

原府属翠屏书院地址

清同治十三年

(1874年)

署知县

沈  棫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办宜宾县高等小学堂

书院名

地  址

建立时间

主持建立人

废止时间改办何校

备  注

南溪县

云台书院

县城北云台山

明代

凤翔书院

县城北半里

明代

万历四年(1576年)改建为学宫

琴山书院

县城门左

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知县王彩珍

奎峰书院

县城南门附近

清道光十四年

(1834年)

知县王联陛

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办高等小学堂

龙腾书院

城北龙腾山上

清同治五年(1866年)

知县雷尔卿

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办师范传习所

宣统三年(1911年)房屋战火焚没

珙县

南广书院

珙泉镇胜利街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知县曾受一

青山书院

王家乡

清道光年间

德馨书院

珙泉镇南城街

清同治三年

(1864年)

知县邵作霖

芙蓉书院

巡场镇新桥镇

屏山县

楼山书院

书楼乡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龙湖书院

县旧巡道署址

清康熙三十年

(1691年)

马湖府知府杨芬

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办高等小学堂

秉彞书院

龙山书院

凌云书院

龙溪乡

清光绪九年

(1883年)

知县张继曾

筠连县

腾川书院

城东文昌祠前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知县王以中

募修

清末改办高等小学堂

兴文县

文印书院

兴文县

城东北隅

明万历二年

(1574年)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办建武高等小学堂

和山书院

建于九姓长官司学宫之侧(嘉庆时移泸卫米市街)

清康熙年间

(1662~1722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建为泸卫高等小学堂

凌宵书院

兴文县

城东门口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知县潘敬苍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建兴文县第一高等小学堂

高县

文江书院

县城水东门外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知县江世春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高等小学堂

西江书院

庆符县城

清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81~1784年)

知县瑺贵

张心至

长宁县

棫山书院

县城西南隅

清乾隆十九年

(1754年)

知县朱凝道

旧名绍闻书院,同治后燹更名

东溪书院

县城东门外

清代

龙池书院

县城东门外

清代


 

二、山长及教师

书院的掌教者称为山长,聘请山长不分省外、省内和已仕、未仕,选择学问渊博、行为端方的人礼聘。如清末翠屏书院山长凌心垣,字东藩,宜宾市宗家乡人,同治戊辰(1868年)科考二甲第119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外放湖北黄安知县。退休返里后,应县人要求,出长翠屏书院。另一山长赵增璃,字鹅山,宜宾县赵场人,著有《鹅山先生文集》20卷传世。系保路运动中宜宾县保路同志会会长,所撰《宜宾县士民上赵督书》,义正辞严、慷慨激昂,宜宾县士、民签名者5万余人。南溪县琴山书院,聘请隆昌进士唐德一为山长。以后,来此担任山长的有曾任知县的狄元逸,成都锦江书院主讲敬华南,嘉庆、道光时期的蜀中名师江应锦、包端、刘荣等。

聘请山长时,丁忧在籍人员不得延聘,学官不能并充。山长的主要职责除负责全局外,还承担每月的朔、望讲学,定期解答疑难,抽查生徒学习笔记,评阅生徒的习作和试卷等。教师由山长聘请德高望重的秀才、举人、进士或县内外学有专攻、著书立说的文士担任。聘师的礼节是隆重的,开讲的第一天,知府、知县都要亲自送酒席到书院。

三、生徒、学规

书院生徒来源,主要是那些愿入学的生童。经过考试后分别择优录取为正课生(特优)、副课生(次优)和外课生3种。正、副课学生均有定额,外课生属于附读性质,名额不限。府书院所招学生,皆为府属各县生童经府考录取而在院考落第的士子,以及未入府、县儒学的秀才。县书院所招学生皆为经县录取而在府、院考试中被淘汰的生童。区、乡书院所录取的皆为应县考准备的生童,按不同程度编班授课。

为了加强对生徒的管理,各书院都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定有严格的学规、学约、章程,用以约束生徒言行,督责生徒敬以持身,勤以自课,读书精益求精。

四、教学内容和考课

清代书院可分3类:一为讲求理学之书院,一为考试时文之书院,一为博习经史词章之书院。一般书院以理学为重,其教学目标与官学最大不同点是:书院的教学目标是为“教育的而非科举预备的”。

乾、嘉以后,书院教学内容一般有四书文、试帖词兼及经史、律赋、策论之类。清末生徒,除读四书五经外,还须读《圣喻广训))((御制补笙乐》,选读《四书解义》《朱子大全》《学政全书》《资治通鉴》《古文渊鉴》《历代名臣奏议》《唐诗三百首》等。

书院的特色是“讲学自由”,“训导合一”。教学方法采取集中讲解,个人攻读,组织讨论。

书院对生徒的考课一般分官课和师课两种,官课由地方官主持,师课由山长主持。各书院官、师课的次数不同,有的一年各4次,按季举行,称为季课;有的一年各8次;还有的每月官课1次,师课2次。官、师课的内容主要是经义、词赋、时务掌故和八股制义。

书院对考中科甲者实行奖励。庆符西江书院规定:每科赴乡试正案一等1名奖银3两,二等奖银2两,三等前3名各奖银15钱。

五、设备、经费

清代的书院以官、公立为主,少数属私人建立或由私人赞助。宜宾各书院规模虽不等,但一般都建有讲堂、书屋、列舍、斋房、后堂等。

经费来源:私办书院一般都购买学田、房产,由董事会派人专管,以租谷、银、钱收人为办院’经费。官办书院大多由地方官向社会集资,购置学田、房产以其租银收人为办院经费,亦有由地方财政拨出余银以作办院经费者。

如:清代翠屏书院嘉庆时期旧有田房23处,每岁共收租银三百五十两零八钱,租钱四十千,租谷七十一石;道光年间新增田房四处,每岁收租银三十七两四钱,租谷二十四石。“书院支项:山长每岁束脩银一百二十两,薪水钱四十千,每节节敬银四两,聘金银二两。监院伙食银共二十两,书院看司工食钱十千。山长、课席、生童包点茶水,约银四十余两。修补房舍,山长锅碗等项,约银十余两。下余银三百余两,尽数备发膏火奖赏。”清同治七年(1867年),宜宾县甲地乡(今属复龙乡)李春霖、曾凤鸣、王有余、曾君仁、曾锡华等以该乡天宫庙存金、两湖公所盈余,议请知县批准,于天宫庙故址建置楚材书院;高县知县李鸿楷劝募监生元田相、生员池钟鳞、乡民郭伟业等捐资购置田地,旧管新增上下乡公共产二十九处,核定每年经商生息收入银二百六十九两五钱、钱一万三千三百五十文,租谷五十九石二斗,全部用于书院办学。

六、建筑文化

宜宾书院为文人聚居讲习之所,传承中国教育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场所。在环境的选择经营上普遍建立在风景优美,视野开阔之地。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建筑的群体组合中,体现“礼乐相成”的理想;在造型的做法装饰上,反映“善、美同意”的原则;在意境的构思创作上,追求“情景交融”的特色。以满足其藏修游息、陶冶情操、潜心学习的需求。

如翠屏书院:建于翠屏山之麓。明代时,书院“前后为堂,而二堂之间贯以重房。前之堂为游学者讲学之所;……后之堂肖濂溪、明道、伊川、横渠、晦庵五贤之像,以为学者依归”。明末清初,毁于兵火。清代重建;为一进三幢,前后并列,左翼有一楼一底厢房。书院四周砖墙环绕。门前左右各有一座钟楼,环境清幽,松柏婆娑,视野开阔。“翠屏晚钟”被誉为宜宾八景之一。

楚材书院建于清同治七年(1867年)。背倚三十六臂山,眼前是开阔的十里田坝。整个建筑类四合大院,门前有宽阔的活动场地、场地边有一棵几人合抱的大榕树,100米外一条小溪带状流过。经几步石级,迈过门厅,便见院内建筑分为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前部分,左、右各一栋小青瓦平房,每栋教室两间。木门窗,木板壁,窗明几净。中间为宽阔的天井式庭园,庭园内植桂花、石榴、梧桐,庭园与教室间为木结构回廊。

后半部分正厅建于高1.5米的石台基上。正中为高敞的祭殿,学生出教室后由两边石级步上高台、殿堂内供奉孔、孟牌位。为祭拜孔子及举行重要礼仪的殿堂。两边为藏书之所及山长、教师寝室。楼上亦为寝室。左后角为厨房、厕所,厨房后修筑一石板汲水井。整个建筑前三面以高大的瓦盖围墙封闭。除正前方大门外,另于青瓦教室与高台建筑间抽巷处的两侧墙上僻侧门,以方便两方进出。无论刮风、雨、雪,师生足不出户,通过木作回廊、高台石级即能往返于书院各处。

整个建筑环境优美,布局得当,装饰典雅,空间开合、舒卷自如,空气清新、阳光灿烂。人文书香与山水、田园融为一体。

七、宜宾古代书院对后世的影响

宜宾历史上的书院为当世培养了不少著名的人才。如:北宋朝议大夫、进士廖琮、廖有衡、李文渊;南宋一门三进士:程公说、程公硕、程公许。公许于“淳祐二年召对,罢史嵩之,起复相范钟、杜范。四年,疏货赂、兴缮、逐谏臣、开边  、凡七事。荐知名人士29人。”明代周洪谟中进士一甲第二名(榜眼),后任礼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忠勤一生,著述甚丰。李永通明天顺进士,著名四川才子之一。牟伦,永乐乙未进士,任御史。吴道宏景泰进士,仕南京大理寺卿,后总制三边,招抚流移。郝维狱,嘉靖已丑进士,云南巡抚。周炎,嘉靖甲辰进士,潼关兵备。李文续,嘉靖已未进士,巡按湖广,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称。尹伸为明代“竟陵派”创派盟主钟惺的老师。筠连进士詹应昌官至户部尚书,曾册封琉球王……这些书院培养的人才,推动了宜宾乃至全国的发展,福泽后世。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谕各省、府、厅、州、县改书院设学堂。叙州知府文焕在接到实行“新政”的一系列圣诏之后,便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将府书院翠屏书院改为尚志学堂(今宜宾市一中前身)。宜宾县也于时年将敷文书院改为宜宾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其余县、乡书院也随之于光绪末年改为高等小学堂或初等小学堂。这些学堂直接承续了书院的文脉,迄今普遍为国家级示范高中,县、乡重点中、小学。

1909年,中国当代儒学大师唐君毅先生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普安乡周坝村。35岁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38岁任无锡江南大学教务长,江西鹅湖书院训导。1949年8月移居香港。定居香港后,唐先生即同钱穆、张丕介教授联合创办新亚书院。并担任教务长兼任文学院院长。自1950年11月1日起,唐先生倡导设立了文化讲座139次。讲座主讲由唐先生或他邀请的文化界名宿担任。为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二十、二十一世纪之交,为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宜宾成立了四川省唐君毅学术思想研究会。学会于2002年创办了《唐君毅故园文化》,于宜宾城建立了“唐学会宜宾书院”。2004年宜宾学院建立了“唐君毅研究所”、“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并由上述二单位在蜀南竹海合作建立了“君毅书院”。“唐学会宜宾书院”和“君毅书院”建立后努力继承宜宾古代书院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积极开展海内外两岸三地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宜宾古代书院教育精神在新时期得到了新的发展。

(作者:李世庄系原中共四川省宜宾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宜宾市教育局局长、《宜宾教育志》主编;周基华系《宜宾教育志》主笔、《宜宾市志》总纂组编辑、宜宾唐君毅研究会理事,本文选自《唐君毅故园文化》总第15期,2012年12月)

相关推荐THE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