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yblywhw@126.com    QQ:2680826841    广告合作热线:17760503325
旅游文学TOURIST MAP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叙州

洋务运动的先驱

来源:作者:葛燎原发布时间:2017-07-05阅读次数:分享本文: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场引进西方先进理念、先进生产技术与先进军事装备以复兴中国的“自强、求富”运动,旨在“师夷制夷、中体西用”。
        在这场运动中,出现了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张之洞等同光中兴名臣。但有谁知道,在曾国藩等还没认识到引进西学的重要性,斥洋务为“西夷淫技”时,就有一先驱者,悄悄顶着清廷闭关自守国策压力,在中国率先实施“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成为中国首任专职洋务大臣呢?
        这先驱者,就是我们宜宾走出的薛焕!
        薛焕,1815年出生于宜宾赵场古木湾一个书香世家(籍四川兴文县)。1844年中举任江苏金山知县后,长期在上海任职。因“夷人畏服”,由上海道一步步升到头品顶戴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1880年病逝后,清廷“追论其力守海滨之功” ,诰授光禄大夫,国史馆立传,葬宜宾赵场古木湾。
        薛焕为宦三十余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朝,可谓四朝元老,所处年代正是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没落的清政府内外交困,而人民则因连年战乱,饿殍遍地。薛焕入仕之初,身为清廷官员,穷于应对小刀会、太平军围攻上海、糜烂的官军等“内忧”。作为封疆大吏的他认识到,只有冲破清廷闭关自守国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理念,才是中国复兴之路。因此,他将主要精力由应对“内忧”转移到“师夷制夷”上,积极探索中国自强、求富之路,顶住各方面压力,纵横在纷至沓来的“外患”间,充分展现了他 “为夷人畏服”的外交才干,成为当时中外一致认为难得的外交人才。
        为大力推行洋务,他与皇帝斗;为引进西学,他与守旧派斗;为国家利益,他与侵略者斗;因弹劾大臣吸食鸦片得罪权贵,他刚被清廷以“讦人阴私”罪降五级处分,却忍辱负重赴天津,坚持修改前钦差签署的《中葡贸易条约》,使中国澳门不致沦为葡属殖民地;因受不了官场黑暗,以母病为由愤而辞官后,在四川打破八股文禁锢,创建今四川大学前身之一的尊经书院,并首任山长;在四川连年战乱又遇三年水灾饿殍遍地时,冒署赶往成都,阻止川督将百姓救命粮调为军粮,避免宜宾百姓成片饿死……
        但是,先驱者往往不为时容: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内忧外患使中国陷入罕见的苦难,深受其害的中国百姓在恨极侵略者同时,也将与“夷人”打交道的洋务官员迁怒其中。薛焕以钦差驻上海办理各国事务,更是首当其冲。不但冒着生命危险与列强打交道,还得承受守旧的皇亲贵胄、士大夫们的指责,亲人的误解以及不知内情的百姓咒骂。但他“遭艰难险阻骂讥困辱,唯当以常道处之,负天下之重而任其谤”,并致中国第一任驻外大使郭嵩焘道:“吾两人以洋务为诟天下,其庶几奠安国家,一滞斯言乎。”(我二人因洋务被天下人辱骂,但有幸安定国家,终将让那些人无话可说。)
        到晚年,薛焕已认清依靠腐朽的清政府复兴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毅然辞官回家乡致力教育。临去世,仍一再敦促尊经书院尽快刊发针对社会政治腐败、提倡经世致用学风、注重国计民生的《读史方舆纪要》与《天下郡国利病书》二书,可见他对清廷的失望,及从教育入手复兴中国的希望。
        由于历史原因,薛焕在家乡曾被严重误读,而在历史研究中又因他过早急流勇退,被几位中兴名臣掩在身后。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薛焕为官一生,皆以“已溺已饥”(薛2墓志铭语,喻关怀百姓疾苦,以消除为己任)为宗旨。在对外交涉中,皆以国家利益至上,有理有节地为国保主权,为民争生计,连谈判对手也对其 “畏服”……
        本书作者薛元敬先生是一位长期从事财经管理的高级会计师。作为薛氏后人,他从先前简单的“为先祖正名”愿望出发,涉足薛焕研究。随着接触资料越来越多,对薛焕的认识也就更加接近真相,从朴素的个人感情升华为对国家民族历史以及家乡历史文化建设的责任感。为还原真实的薛焕,他数十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在国内外搜集各种史料,通过分析,澄清了不少以讹传讹传闻:如薛焕之死非但不是因贪恋美色出卖海滨防御图《梅花桩》被砍头,而是病故后清廷“追论其力守海滨之功”予以厚葬。薛焕的金夫人非但不是侵略者安排在身边的红颜祸水,相反是在生活与事业上给予薛焕巨大支持的一个非常优秀的大家闺秀。薛焕非但没为红颜祸水让外国兵舰直入长江,反而是在美国船舰欲擅闯长江时向守军下令,如美船不听劝阻即予炮击!
        时势造英雄,尽管弱国无外交,薛焕却凭借他的胆识和善于学习,把别人视为畏途的洋务办得有声有色,尽可能地维护了国家主权,清廷甚至一度弄到“夷务”非薛焕莫属的地步。能为保国尽力,这是薛焕之幸。
        今天的时代已远非薛焕当年可比,我们已经可以与世界各国平起平坐,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强国之列,已经是世界和平的一支“负责任”的重要力量,这是薛焕等先贤当年期盼的。为进一步展现宜宾历史文化名人风采,发挥历史文化名人在文化兴国中的作用,我们特推出《洋务先驱薛焕》,以展示改革开放萌芽在19世纪中国刚露头就夭折的艰辛,进而激发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
 

附:

《宜宾历史文化名人》丛书发行座谈会发言

薛元敬

        非常感谢市政协领导们,让我有机会坐在这儿向在座各位领导与老师们汇报我写作《洋务先驱薛焕》的心得。
        在这之前,宜宾流传着晚清头品重臣薛焕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
        一个是传说中的薛焕:为两江总督时,因贪恋美色,用中国海防图《梅花桩》向洋人换取外国美女金氏,侵略者借此打进中国。东窗事发后,薛焕被皇上砍了头。因无头,目前在赵场古木湾的薛焕墓中,是一具装上金头的尸身;
        一个是史料中的薛焕:在风雨飘摇、饿殍遍地的晚清率先在中国实施洋务,因不为时人理解,饱受误会与辱骂,在官场大起大落。但为了“奠安国家”,他坚定地“负天下之重而任其谤”(薛焕墓志铭),成为晚清第一任专职洋务大臣。
        同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个是被清廷砍了头的贪官,一个是去世后清廷追论其“力守海滨以待援师之功”,赐谥号“清惠”(清廉惠民)并国史馆立传的清官(《近代七百名人小传》)。二者孰真孰假?先哲们都说“以史为镜”,若这镜是凹凸不平的哈哈镜,面目全非之下,岂不让人一误再误?何况这薛焕,是我们宜宾走出的唯一一个头品顶戴大臣。
        为还原历史真相,20多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在国内外搜寻相关史料。经努力,我搜集到不少薛焕史料,得知他1844年中举后,由江苏金山知县一步步升迁到头品顶戴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在位时力主“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先进理念、先进生产技术与先进军事装备以复兴中国。在后来的中兴名臣们还没认识到引进西学的重要性,斥洋务为“西夷淫技”时,就悄悄顶着清廷闭关自守国策压力,在中国率先实施“师夷长技以自强”。
        根据《清史列传·薛焕》,我找到了薛焕一生起伏跌宕的记录;根据《澳门专档》,我找到了薛焕因弹劾大臣吸食鸦片得罪大批权贵,就被清廷以“讦人阴私”罪降五级处分。但他仍忍辱负重,坚持修改前钦差错误签署的《中葡贸易条约》,在关键时刻保住中国对澳门的主权;根据四川学政张之洞《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我得知当薛焕在认清依靠腐朽的清政府复兴中国根本不可能后,毅然辞官回乡,创建今四川大学前身之一的尊经书院,并首任山长,力图教育治国;根据《清续碑传集,卷十三》,我得知薛焕在四川连年战乱又遇三年水灾饿殍遍地的同治六年夏,得知川督欲将宜宾百姓救命粮调为军粮,立即冒署赶往成都力阻,避免了宜宾百姓成片饿死……
        《清碑传》中有关薛焕的文字,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对他秉公办事方面的评价为:“不为苛细,尤严邪正公私之辩。”对他锐意改革方面为:“公为政持大体,高瞻旷览,归画远利。”对他用人方面为:“即有造请,必视其立身植行,可择而取。”对他创办新学为:“购置尊经书院有关吏治及人才学校之原,其功尤伟。”对他总的评价,则“延庆一身,光明俊伟。终其所怀,已溺已饥……”这里的“已溺已饥”,乃指薛焕“关怀百姓疾苦,以消除为己任”之意。
薛焕一生“光明俊伟”,但为何还有“梅花桩”卖国案的传说?这得回顾晚清那段让中国人民受尽苦难的日子:
        翻开中国近代史,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大清帝国的“天朝上国梦”,一系列侵略战争使中华民族陷入罕见的屈辱与苦难。加上席卷大半个中国那“拜上帝教”与“清妖”二十年的内战,中国人口由4.3亿锐减到2.3亿,人口死亡近半,这中间有多少悲惨故事?
        薛焕为宦三十余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朝,正处中华民族最危难时期。当时官场几近无官不贪,军队糜烂,遇贼即溃,兵匪难分,世风日下。为摆脱内忧外患困境,薛焕与不少有识之士一样,积极探索“中体西用”的自强之路。自古先驱者多不为时容,在开辟前进的道路时,所遇的定是遍地荆棘。由于薛焕“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与清廷“闭关自守”国策格格不入,腐朽的清廷在危难时不得不重用他,而在在行进中又不断受到保守派打击,所以他一直在官场中起伏跌宕。并且,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深受其害的中国百姓在恨极侵略者的同时,也将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中国官员迁怒其中。薛焕长期以钦差大臣办理通商事务与外交,既要承受守旧的皇亲贵胄、士大夫阶层的指责,还要遭饱受侵略者荼毒的百姓咒骂,注定会遭受不少误会与委屈。不知内情的百姓们谈起薛焕时,将对腐朽的清廷的赌咒与对侵略者的仇恨,集中表现在《梅花桩》传说上,是再正常不过的。
        我据此在史志上发表一些作品,其中一篇有幸得到光明日报与国家图书馆联合颁奖,但总觉力度不够。当得知市政协将薛焕列为历史文化名人,并计划出版有关他的传记时,我激动得彻夜无眠:这不但圆了我20多年为之努力的“求是”梦,更是发挥历史文化名人在文化兴国中的作用。我坚信:只要将真实的薛焕发掘出来,在近代史上,又将多一个对复兴中华作出巨大贡献的先驱者。
在各级领导与亲友的支持下,今天,我终于实现了20多年来的愿望,让《洋务先驱薛焕》问世。我因笔拙,很多时候笔不达意,且很多史料尚待发掘,所以本书权作引玉之砖,以期作为史学家与文学家参考素材,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缅 怀 高 祖 母

薛元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值清明时节,欣闻地方政府拟出版高祖焕公传记的消息,我独自来到宜宾赵场薛家桥高祖母金太夫人墓前向她老人家告知。
        所谓墓,其实仅为一个掩着高祖母残骨的小土堆。墓地竹影窸窣,滋润万物的春雨雾一般弥漫。没有香烛纸钱与供果,更没鲜花爆竹,供在高祖母墓前的,是我搜寻多年从美国哈弗大学燕京图书馆找到的由晚清太子少傅兵部尚书李瀚章撰的《薛母金太夫人墓志铭》。
        高祖母姓金,浙江平湖人,其《墓志铭》很清楚地记载了她的一生:“生而有柔嘉淑慎之德……恭俭慈惠,而动不过礼,生平无疾言遽色”。十七岁嫁给焕公后,“持家务崇俭约,平时素衣简食,非嘉会不御文繍”。“驭下犹宽,皆爱戴,愿为尽力”。“躬勤劬以主内,致门以内肃然秩然,无旷功无废事。”让焕公在“恒倥偬戎马间,未尝一言齿及家事。”
        但高祖母并非仅致力于主内持家,而更多的精力是放在相夫教子上。在儿子入仕之日,告诫“仕途清苦,励节为准,往往不求贪而贪至,汝其勉之,勿丧吾家清德”并监督其行。在焕公临危受命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面对数十倍强敌进攻时,高祖母为激励士气,竟散财犒军,在官舍井畔抱着刚到四岁的女儿坐了七昼夜,发誓说,只要上海城破,就跳井殉夫。见妇孺都不畏死,将士们皆用命守城:“当时论者谓公(焕公)保障东南之勋不在张睢阳下,而太夫人与有劳焉,挽车截髢之贤不足喻也!”

        这“挽车截髢之贤不足喻”的高祖母,可谓集中国传统美德与巾帼英雄为一身的妇女楷模。焕公为宦三十余年,正是清王朝内忧外患时期。焕公在她的全力支持下,为富国强兵,在中国率先倡导洋务;致仕后,在川创建“中体西用”的尊经书院(今四川大学前身)并首任山长;在家乡连续三年洪灾致饿殍遍地时,与川督力争,保住百姓救命粮……焕公虽敢为天下先,但先驱者不为时容,在闭关自守的晚清竟“以洋务为诟天下”。但他“遭艰难险阻骂讥困辱,唯当以常道处之,负天下之重而任其谤。”焕公的墓志铭用“道赢志绌”四字归集了他锐意改革却屡受打击一生。
        这打击传导到高祖母身上:因焕公任上长期接触洋人,而高祖母又生得风神娴雅,加之所操吴侬软语川人难懂,故致乡人误为她是侵略者用以迷惑焕公的异域美女。生活在连年战乱中的百姓因对腐朽的清王朝失望及对侵略者的痛恨,竟对高祖母编派出一则荒唐的梅花桩的传说,说她是导致焕公贪色卖国的“红颜祸水”。逝后归葬古木湾薛家桥,其墓竟被乡民盗掘多次,竟至连棺材也被盗。
        焕公生前为晚清头品顶戴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高祖母为诰封一品夫人,在上海去世后,尚需儿子“竭蹶措貲扶先妣之柩”回原籍安葬,其墓与平常百姓无异。其清贫如此,在那几近无官不贪的晚清官员中,可谓凤毛麟角。据史料载,焕公一生清廉且对国家有巨大贡献,高祖母“与有劳焉”,功不可没。如今,地方政府为还原被历史误读的焕公,拟出版他的传记,高祖母地下有知,应感到欣慰了。
        我默默伫立在高祖母墓前,大洋彼岸回归的《薛母金太夫人墓志铭》上先人那一行行清新飘逸的字迹,化为一幕幕变幻灵动的画面。我的心在流动中净化,一片澄明。
        雾雨洗尽天空中的尘埃,在不知觉中停了。仰望纯净的天空,好一个清明时节!我深深吐一口气,浑身舒展。在这瞬间我似乎明白了:清明是对历史的缅怀、是清除心灵垃圾、让心与这时节一样清明、并对生活产生新的憧憬的季节,是让死者安息、让生者爱的季节!
    (作者系原四川省宜宾市开发区财政管理处处长、副总会计师、财政局长,现为宜宾市临港开发区副研究员、国家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业余作家,宜宾唐君毅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