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yblywhw@126.com    QQ:2680826841    广告合作热线:17760503325
宜宾特产YIBIN SPECIALTY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特产征文

洛表猪儿粑

来源:珙县作者:黄华良发布时间:2017-09-08阅读次数:分享本文:


    猪儿粑,作为一道美食,在四川的大部分地区可谓家喻户晓,贵州的遵义,云南的盐津、水富一带也十分流行。成都街头巷尾卖猪儿粑的人,据说都不说话,究其原因,是卖猪儿粑者都是聋哑人,看来做猪儿粑在成都只是弱势者谋生的手段,猪儿粑成了快餐食品,自然谈不上讲究的吃法。宜宾的猪儿粑曾被誉为“巴蜀名小吃”,当然最有名气,名字也有几个,除猪儿粑外,有的地方也叫“鸭儿粑”,也有用良姜叶子包裹的叫“叶儿粑”,但无论叫什么,都逃不脱皮厚个儿大的特点,看起来就不够精致美观,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唯独洛表猪儿粑,不仅选材讲究,制作有其精细考究的手工工艺,还讲究吃法,而且其来历也颇具传奇色彩,因而进入《宜宾年鉴》。
        关于洛表猪儿粑的来历,得追溯到宋朝,而且还与消亡的僰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传说宋徽宗赵佶正和年间,僰人与汉、倮倮、羿等民族生活在洛表的麻塘坝里。有一个名叫阿里的僰人青年,与当地一位姓罗的汉族姑娘相爱了。要知道古代一般不同的民族之间是不能通婚的,其所谓“土汉不通婚”。自然罗姑娘的家人是坚决反对嫁给僰人小伙的,可两位年轻人却山盟海誓,难舍难分。罗父实在拗不过女儿的任性,便给阿里提出了一个看似无法做到的要求,才能答应婚事,就是阿里家必须杀十二头猪来做聘礼,这十二头猪不能用手抬,肩膀挑,背来背。阿里本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小伙子,一下子想起了僰人小吃。于是立即着手行动,把糯米用碓窝磕烂,箩筛筛过,将细细的糯米面用水和匀,捏成灯盏窝形状,将糖包心、盐包心分别装到里面,作为内脏,做成猪的样子。猪老壳的地方用两片豆粒大小的面团做成耳朵,两颗苏麻点成眼睛,再搓一根棉线针长短的面团做成尾巴,这样,一只只“猪”就出来了。阿里一共做了十二个,根据罗家送来的日期,将“猪”放在斗笠上,再戴到头上送到了罗家,巧妙地完成了这一要求。有情人终成眷属,猪儿粑从此走进了汉族人的家里,一直流传至今,几百年来,从来都是款待贵客的珍馐佳肴。
        洛表猪儿粑无论是选材还是其制作工艺都十分考究。糯米面的制作,需要选择上好的小糯米,用冷水浸泡七天,还得每天换水,防止变酸。滤干后用石碓磕烂,用马尾编制的箩筛筛出最细的部分,炕干备用。如果用机器加工的糯米面,因其加工过程中的高温对糯米面粉产生影响而口感不好。和面也很讲究,得用六七十度的温水和匀,反复揉搓,使其滋润,柔和。水温过烫,糯米面因高温半熟了而粘手,也不易成型,过低水温,容易开裂。洛表猪儿粑的馅有三种,盐包心、糖包心和苏麻包心。盐包心是用大半瘦小半肥的鲜肉剁成末,与宜宾芽菜一起炒香,只放盐、花椒面和少许味精;糖包心是将上好的猪板油,煮到三成熟,与冰糖、白糖、橘红,炒香了的花生、芝麻、核桃混合宰烂而成;苏麻包心只需要红糖和炒香后的苏麻,放到碓窝里反复磕烂。洛表猪儿粑的制作,更是精妙绝伦,堪称工艺品,讲究的是个儿小,皮薄,馅儿多,蒸熟后的猪儿粑,接近透明,可以看出里面的馅儿。其形状也非常考究,有一条棱的,三棱的,四棱的。一条棱的可以将棱捏成鸡冠的形状,四棱的俗称“四盐菜”,不同的棱,代表不同的包心,如果一条棱的是苏麻包心,那三棱的就是盐包心,而四棱的就应该是糖包心。也有做成石榴形状的,少数也做成真正的猪儿形状的,但完全有别于又厚、个儿又大的鸭儿粑或叶儿粑,没有哪一个地方的猪儿粑敢与之匹敌。
        洛表猪儿粑的吃法有讲究。以前过年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一般是先吃炒米糖、粑丝子等糖食,厨房里趁机做猪儿粑,待猪儿粑蒸好后,桌上先倒两个半碗开水,目的是在吃猪儿粑之前,先将筷子在开水里蘸湿,防止筷子与猪儿粑粘在一起。如果拈起来的猪儿粑,能在开水里打一个滚,那吃起来就更加利索,不粘牙和唇。但是,刚蒸熟的猪儿粑是很烫的,主人并没有预备着更多的碗,因而桌上的炒米糖就成了垫猪儿粑的最好选择,如果不知道炒米糖此时的用处,很可能就闹出笑话了。小时候常听邻居大人们摆,吃猪儿粑烫到后背心。说是客人在某主人家吃猪儿粑,拈起猪儿粑后咬了一口,猪儿粑里的糖包心就顺着筷子流到了手上,只好举起手,用嘴去舔流下来的糖,筷子上的猪儿粑包心就滴到了后背上,从而闹出了笑话。猪儿粑吃过之后,就是上干盘子,香肠、腊肉等,这时候就是喝酒,最后才上炒菜、汤菜吃饭。
        洛表猪儿粑,不是单纯的一道小吃,还有背后的文化,但也只有在当地,你才能吃出这种文化气息。洛表猪儿粑与当地的土乌鸡炖粉条、花生浆豆花一道进入《宜宾年鉴》,成为洛表美食中的三块“金字招牌”,是当之无愧的。
       

        作者简介:
        黄华良,男,洛表民族中学教师,珙县僰人神话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县级传承人、宜宾市作家协会会员。业余研究僰文化,偶尔写散文。在僰文化研究方面,先后出版过《悬崖上的民族•僰人及其悬棺》,《僰人悬棺诗词联赋选注》、《明平蛮文献译注》、《僰人口头文献记述》等书;在散文方面,曾在宜宾市《金沙》文学双月刊、珙县《僰乡艺苑》、《珙桐花》等有发表。

 

  1. 上一条:马龄苋
  2. 下一条:最好的冬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