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yblywhw@126.com    QQ:2680826841    广告合作热线:17760503325
文旅论丛LOCAL CULTURE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研究

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壮大集体经济的实证研究

来源:珙县作者:珙县县委党校课题组发布时间:2018-01-02阅读次数:分享本文:

——专合社组织形式下的珙县“代家模式”

中共珙县县委党校课题组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既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转型,带动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巩固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更是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职能和堡垒作用,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现实要求。代家村是珙县上罗镇的一个偏远山村,也曾经是一个以种粮为主的贫困村、空壳村。近年来,代家村不仅依托专业协会和专合社组织形式走上了花卉苗木种植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更把产业发展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打造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在探索农村基层组织党建引领和推进产业转型发展,依靠产业致富与壮大集体经济上,走出了一种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代家模式”。2015年花木产值达到498.64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17984元,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0.97万元,成为了全宜宾市闻名的“富裕村”、“花园村”。为此,中共珙县县委在2014年9月以珙委发201413号文件,作出《关于学习“代家精神”,推广“代家经验”的决定》,2016年3月3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在四川脱贫攻坚汇报会上,对代家村的发展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村党支部书记史进洪也作为全国表彰的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建党95周年大会。可以说,“代家模式”的成功和经验的肯定,不仅为当前农村经济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探索农村经济转型和壮大农村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经验和示范。

一、珙县代家村推进产业化发展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情况调查

(一)代家村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的动因背景

上罗镇代家村位于珙县南部,距离县城67公里,距离上罗场镇10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现有250户农户,村民1009人,耕地面积为3946亩。代家村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高山村,土少地贫,适合耕种的土地有限,漫山都是石头,过去,由于村民祖祖辈辈只能在石头缝里种植庄稼,向石头缝要收成,所以日子过得是捉襟见肘。当时代家村曾经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有女不嫁野鸡湾(即现在的代家村村两委办公室所在地)。三年雨水两年干,落雨二天水打洞,太阳二天吃水难。”因为外乡姑娘根本不愿意嫁进来,所以当时还流传这样的说法:“上罗代家村,光棍起堆堆,要想安个家,只能讨个“二门亲”。由于是一个纯农业村,且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环境恶劣,代家村成了一个典型的无区位优势、无矿产资源、无发展产业的“三无”村和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光棍村。2001年,人均年收入只有1574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由于无钱办事,村两委在群众中的威信低,作用发挥不大。当时,摆在代家村人面前的只有三条路:要么继续维持现状,则世世代代挨饿受穷;要么抛妻别子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但对家庭发展来讲是治标不治本;要么因地制宜就地创业想办法,在贫癖的土地上闯出新的致富之路。

1、穷则思变,促使代家村人在无奈之中,各自开始寻找致富的路子。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代家村同当时的许多穷山村一样,都面临发展无路、致富无门的问题。一部分年轻人选择了外出打工的办法,但由于缺乏技术,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苦累工作且挣钱不多,往往只能糊口。大多数人则因为故土难离,又无向外发展的致富路子,只好留在家乡发展,留下来的人中大部分人仍然继续从事过去的粮食生产,只有像史进洪、史学松等少部分头脑灵活的年轻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尝试选择通过养牛、养猪、养鸡和种兰草等方式来创业致富。通过就地创业,虽然有一些人获得了成功,但大多数人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

2、选出合格的带头人,给代家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农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过去代家村党支部说话没人听,办事无人跟,根本在于党员干部没有带头干出样子,缺乏一个得力的班长。2001年,代家村迎来了发展上的重大转机,在2001年6月代家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年轻肯干,已经通过专业化养牛和种植兰花致富,且在竞选时向党员们承诺,一定要找到一个好的项目,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史进洪,被党员们一致推荐和选举为代家村新一届的支部书记。史进洪上任后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代家村一社停电半年的遗留问题。究其原因:是有人偷电,造成电价高达2元/度,许多用电户不服就拒交电费,供电所就停了电。通过艰苦的努力和细致的分户做工作,最终电费上交了,恢复供电了,但由此引发了他深深地思考,追根溯源,这都是因为穷啊,如果经济宽裕了,谁还去偷电?因此,他给村党支部和自己当好村党支部书记定了两个标准:一是只有村民富裕了,党支部才算建好了;二是只有村民服心了,工作才算干好了。因此,新一届村两委在新任党支部书记史进洪的带领下,逐渐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代家村的发展局面也逐步打开。

3、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代家村寻找致富的路子由个人行为变成集体行动。千条理,万条理,发展才是硬道理。由于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和转型是国家对农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史进洪在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先后多次召集村“两委”一班人和群众代表共同商量发展思路。虽然从当时的现状来看,代家村没有任何发展优势,但他坚信,只要大家一起想办法,一定能找到适合代家村发展的路子。在商讨中,有人提出发展大棚蔬菜,有人提出发展水果产业,有人提出搞规模化水产养殖,有人提出引进龙头企业,虽然最终都因为对代家村不适合或不具备条件被逐一否定,但寻找致富之路己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行动。

4、通过开阔眼界,代家村最终究找到了自己的致富之路。由于多次商讨也没有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子,村两委班子和支书史进洪意识到,虽然大家都有致富的迫切心情,但由于大家都是在代家村这个信息闭塞的地方土生土长的,无论是思想还是眼光,都差得远,当然提不出真正的好点子,当务之急,应该是拓宽村、社干部们的眼界,提升“带富”能力。于是,史进洪提出把寻找致富路子的重点放到了向外界了解市场信息上,多次通过自费的方式组织村、社干部外出学习“取经”。2002年7月,在获得泸州石洞镇种植花卉和黄槐树致富的信息后,史进洪在2002年8月,又拿出1500元现金,带着11名村、社干部到泸州石洞镇,找到了当地的种植专家陈兵,对黄槐树种植的土壤气候条件、种植技术,以及市场需求、销售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请教和了解。回村后,又对代家村土壤气候条件是否适合种植黄槐树和花卉进行论证,并又多次带队到成都、泸州等地考察花木产品的销售市场。最后,村“两委”一班人一致认为: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城市绿化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宜宾这边还没有人专门种植,市场前景不错,而黄槐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和种植技术难度也不高,于是形成发动村民种植黄槐树决议,代家村从此走上了以花木产业作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

可以说,正是因为穷则思变,才促成了代家村依靠组织和集体的智慧,在寻找致富项目的过程中“无中生有”的走出了一条发展花木产业的转型之路,为推进产业化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奠定了基础。

(二)代家村推进花木产业化发展与壮大集体经济的过程

代家村推进花木产业化发展与壮大集体经济的过程,既是一个传奇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曲折的过程,更是一个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的过程。

2002年底村“两委”作出发动村民种植黄槐树和花卉的决议后,大家都认为给全村找到了一个好项目,没想到却遭到了质疑和嘲讽。由于代家村祖祖辈辈都是种粮食,而对种植花木到底能不能致富心中无底,所以连当初积极支持和同意发展花木产业的大部分党员和干部这时也打了退堂鼓,最终只有包括史进洪在内的两名党员、两名干部和一名群众共5户人愿意干。面对困难,村支书史进洪没有退缩,而是下定决心:“带着同意的先干,干成了,不怕你们不跟来”。

2003年,史进洪开始组织大家外出学技术,他本人还自费到川农大学习了15天。在完全掌握黄槐树的种植方法后,史进洪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用3分的利息借了5万元钱,带着5户农户种植了20亩黄槐树。为了组织更多的人加入到花木种植中,形成规模抱团发展,同年9月,史进洪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要求,牵头组建了“代家花木协会”,以“支部+协会”的模式带领村民发展花术产业,由于看到史进洪发展花木产业的决心,又有20户农户加入协会,创始会员达到25户。

2004年,由于种植的黄槐树还没有产生效益,有村民打趣史进洪说,史支书,把你的黄槐树卖给我做锄把来卖嘛,我出4块钱一根哦?而当时一根黄槐树的成本都是7块钱。还有的村民说让他把黄槐树的叶子砍给他喂牛。因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这一年是代家村花木产业发展刚起步,也是最艰难的一年。

2005年,为把花木产业做大,根据红叶石兰和香港紫金行情看好的现状,史进洪又带着专业协会的农户种植了100亩红叶石兰和香港紫金。这一年又有17户农户加入到种植花木行列中。

2006年,种植的黄槐树逐步达到了上市的规格要求,史进洪就主动去跑市场、找买主,联系宜宾市中银公园购买了5万多元的黄槐树和花卉,赚到了第一桶金,获利近4万元。接着,长宁县又购买了1000多根花木,又获利4万多元,……仅这一年,协会农户花木销售收入达到60余万,赚到了30余万元,在全村引起轰动,村民们也首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是在这一年,按照当初协会《章程》的规定,按销售收入的2%提取了13000多元服务费作为公益金,代家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

2009年,代家村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取消代家花木协会,在全县率先成立专业合作社一一“代家群兴花木专业合作社”(取群兴的名字就是要群众兴旺发达的意思〉。专合社承接了协会的全部职能,而且继续把“每年按会员销售额的2%提取服务费作为集体收入”的规定和要求,以条款的形式写入专合社的《章程》。由于看到种植花木带来的巨大利润,加入专合杜的农户也越来越多。

2012年,为拓展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代家村首次以每年支付500元会员费的方式,成为了“中国花木网”的注册用户,通过“互联网+”方式,开辟网上销售渠道,开始在网上售卖花木,进一步扩大自己产品的影响力。2015年,代家村又以每年支付3600元的方式,成为百度推广的注册用户。同时还通过微信、QQ群等方式销售花木,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代家村的花木产品,外地市场也进一步打开。目前,代家村在花木销售上已有较为固定的客户100余户,产品不仅销到省内的宜宾、成都、德阳、雅安等地,而且还销往广西、贵州和重庆等地。

2013年6月,随着花木产业规模的扩大,为了将这一产业做强做大,代家村经多方筹措资金200余万元,建立起自己的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代家村科技产业示范园。通过产业园进行花木幼苗培育和新品种引进的试栽种与幼苗栽培,既解决了过去花木幼苗只能靠外运,价格高而成活率偏低的问题,又解决了不敢轻易引进新品种,怕不适应本地士壤气候条件造成损失,使得花木种植品种单一,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不仅使苗木的引进成本降低了一半以上,更主要的是在推进产业发展上有了可靠的保障。同时,通过向贫困户免费提供苗木,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花木种植中。种植的花木品种也由过去的以黄槐树、红叶石兰、香港紫金、桂花、黄桶兰、大果红花油茶、紫薇、银杏等常见花木为主,增加了金桂、红花丹桂、朱砂桂、白玉兰等名贵花木品种。

2014年11月,为打造花木产业链,由村集体全额出资50万元,成立了以服务花木产业发展的“珙县代家花卉苗木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从事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实施和花木的运输、栽培等工作。作为集体经济实体,在2015年实现纯收入19.17万元,赚取了集体实体经济的第一桶金。

2015年,代家村在看到花卉苗木经过园艺造型和艺术加工,可获得巨额的销售利润后,提出了打造花木产业一条龙,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从“卖苗木到转型卖工程、卖品牌、卖文化、卖艺术”的思路。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建成了“乌蒙山盆景示范园”。邀请省林科院专家亲临代家村指导培训花卉苗木造型艺术,还分3批组织花农到成都、泸州等地学习园艺技术。2015年,盆景收入达到184.22万元,其中有一颗金弹子树桩盆景就卖了10.3万元。目前,全村有455人掌握了栽种技术,78人掌握了园艺造型技术。

2016年,按照产村相融的发展思路,代家村又提出了依托产业景点、新村建设景点,打造休闲旅游的设想。为此,专门聘请成都因特莱农业资讯策划公司,按照“山、水、花、房”相融的总体思路,以“梦中的花田、心灵的家园”为主题,科学编制了“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注重生态”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7月,代家村又邀请省林科院专家到代家村,对代家村产业转型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将按照“十里不同景,人在画中游”的思路,紧扣“观花、采果、休闲、亲水”主题,规划建设观光景点,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开发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相融互动。

(三)代家村推进花木产业化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取得的成效

代家村通过推进花木产业化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不仅实现了让群众得实惠、组织得民心,更让代家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

1、产业化发展让代家村实现了脱贫致富。目前,代家村全村250户农户,己有220户种植户加入专合社,占全村农户的88%。全村的3946亩耕地,已有3875亩种上了各类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全村耕地面积的91%。今天的代家村,已经走出了贫困落后,人均年收入高于宜宾全市农民人均收入4000多元,建起了以花木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完备、家家户户小洋楼的幸福美丽新村。全村有私家轿车、货车30余辆,摩托车150余辆,有40多户村民在宜宾市区、珙县县城和上罗场镇购买了商品房或门市。走进如今的代家村,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处处洋溢着生机,黄绿、玉兰白、紫薇粉、桂花红,让人流连忘返,呈现出一派产业与新村完美相融的田园美景。

2、集体经济的壮大让代家村的发展充满活力。自2006年通过提取集体公益金有了第一笔集体收入以来,代家村通过提取协会或专合社会员管理服务费用作为集体公益金、留存花卉苗木绿化工程公司利润、盘活闲置集体资产开展租赁服务等,己累计实现村集体收入284.5万元。因为有了集体经济收入,并把它规范的用到经济社会建设和村级集体事业的发展中,不仅解决了村组织想办事却办不了事的问题,改善了代家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形象,而且还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也让代家村的村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的心中的形象得到极大提升,而其中经历的过程和发挥的作用更让代家村的群众对集体有了新的认识和认同,增强了群众的集体意识、回报感恩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归属感,进一步增强了村集体的凝聚力、感召力。其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代家村进一步助推扶贫解困,带动共同致富有了保障。虽然代家村目前还有少部分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缺乏劳动力的困难户,但通过由村集体出资为贫困户购买花木幼苗,然后组织党员产业大户与他结对,义务传授种植技术,这些贫困户要脱贫致富只是时间的问题。二是改善了基础设施,强化了公共服务。近年来,全村整合县、镇项目捆绑建设,累计投入集体资金56.5万元,建设入户便民路8700米、卫生水池35口、垃圾处理池32口,安装路灯100盏(代家村也成了全县第一个安装路灯的山区村);每年还出资4万元,组建村民自助服务队和保洁员队伍,定期开展管理维护,让环境治理、道路安全、人畜饮水、医疗健康保险等公共服务落地生根,不仅让群众过上了舒适的生活,更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花木产业的更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培育了文明村风,促进了社会和谐。为防止因地处偏远,农村业余生活比较单调,容易出现赌博、邪教等社会问题,代家村投入25万元修建了两个文化健身广场,投入21万元购买并安放了两个大型LED液晶显示屏,让村民有场地、有条件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投入l万余元购买了乐器、音响、服装等设备设施,组建了由20余人组成的军鼓队、秧歌队,每年投入3000余元邀请专业教师进行文艺表演培训,让群众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宫。全村已连续10年没有一例违法违纪事件、没有一名群众上访。四是反哺了村党支部,组织工作的开展有了经济保障。每年列支l.2万元作为支部活动经费,保证了组织活动和组织生活的开展。每年投入2万余元,落实定期慰问老党员、党员去世支部吊唁、为70岁以上党员买新农合保险、党员定期体检、困难党员帮扶等“五项关怀”,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当前,代家村顺口溜的新编版“代家晚上,路灯全亮,男女村民,牵手路上,文化广场,又跳又唱,买卖花卉,互联网上”……就是对代家村人的幸福生活和集体经济壮大后带来变化的真实写照!

二、代家村推进花木产业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举措和启示

(一)代家村推进花木产业发展和壮大衬级集体经济的主要举措

从代家村1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代家村人在推进产业转型和产业化发展上的不懈努力,更看到代家村通过推进产业化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村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而这些都与代家村能审时度势,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息息相关。

1、在党组织建设和产业发展上,用党建引领带动产业发展。代家村党支部在2006年围绕发挥”党支部引领产业发展,党员带动农户发展的“双带”作用,提出了将党支部融入花木专业协会(后为专业合作社)中,构建功能型实体化党组织的创新设想。党支部把党员分别划入协会的“项目发展党小组”、“科技创业党小组”、“示范引领党小组”、“市场营销党小组”和“工作考核党小组”等9个功能型党小组,以“专合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党支部+专合社+科技园+服务组”的服务模式,为会员农户提供技术支持、运输销售等服务,并推行岗位承诺、星级评比,倒逼党员干部带头干、带领干,努力推进花木产业的发展壮大。

2、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通过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以服务费的名义提取公益金和转型兴办集体经济实体的收益来增加集体收入,解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2006年,由于苗木销售获益的种植户们提出要交一些钱给花木协会,作为村干部们无偿服务的劳务补助,党支部经过研究,觉得村干部不能要补助,但为了全村产业和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协会可以提取一定的服务费作为集体公益金。通过与会员们协商,大家一致同意支部提出的“每年按会员销售额的2%提取服务费作为集体收入”的提议,同时约定了“会员的花木未产生收益的年份不提取”,提取的“公益金只能用于村集体,任何个人不能占用”的条件,并把这些条款写入协会的章程。2009年,专合社成立后的新《章程》第35条继续承接了协会《章程》的这一规定。自开始提取公益金后,村集体有了稳定收入,村党组织不再是无钱办事的空壳组织,而是变成了有可靠经济来源的实体化组织。

3、在促进产业发展上,提出了 “少取、放活、走出去”的三原则,做大花木产业。“少取”就是对内精打细算,减少种植户开支负担,降低成本;“放活”就是调整价格,薄利多销,对于“回头客”,通过让利的方式,让其成为老顾客;“走出去”就是主动开辟外地市场,提高代家村知名度。

4、在花木销售上,为了避免种植户搞内部恶性竞争和体现公平公正,提出由协会实行统一定价、统销统管和“种植总量等比销售法”,并写入《章程》的第36条。“种植总量等比销售法”就是根据买家的购买数量需求和所购花木品种在全村的种植棵数总量,确定每个会员的销售比例和数量。如客户需求500株黄槐树,全村种植的黄槐树是5000棵,货物数则占全村种植数的1/10,协会就按会员种植数的1/10分配销售额,若某会员家中种了100棵黄榆树就提供10棵,以此类推。这样,种植户不必亲自去跑市场,只需坐在家中就可卖花木,而且是个个当老板,户户有钱赚。

5、在推进花木产业化发展上,代家村在2012年提出了“开源、转型、多元”的发展思路。“开源”,就是拓宽市场,扩大销路和销售渠道,转变销售方式;“转型”,就是创办公司促转型发展,让集体经济变成实体化经济,所以在2014年组建了花木工程公司;“多元”,就是走三产互动,多元发展的路子。

6、在推进产业兴村上,代家村在2016年提出产村相融的发展思路,把推进花木产业化发展与建设美丽新村、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当前,这些项目正在积极组织落实和实施中。可以说,正是把党支部建设融入产业发展中建功能型实体党组织,用“双带”作用推进产业转型发展;通过提取集体发展公益金到转型兴办产业服务经济实体并举,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了永不枯竭的资源,走出了一种依托产业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代家模式”。

(二)“代家模式”的启示

“双带”促发展,“双促”添活力,汇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因地制宜的带动农村群众致富是“代家模式”留给我们的最大思考空间。

1、农村村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双带”作用发挥是前提,更是关键。集体事业需要集体的力量,而集体力量的发挥,关键是要有主心骨。只有发挥村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双带”作用,才能体现出集体的力量,让群众感受到集体的关怀,看到发展的希望,从而激发奋斗的激情;也才会发挥出集体的智慧,在集思广益和敢闯敢干中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路子,在凝聚民心中推进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只有让群众在集体创业中真正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作用,群众才愿意回报集体,集体经济才有壮大的基础。

2、“双促”才能添活力,形成良性循环。代家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始终是和花木产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因为只有产业发展了,群众富裕了,群众的集体意识才会增强,才愿意为集体经济发展出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出路自然水到渠成。反之,有了强大的集体经济,才能更好的为群众办事,让群众得到更大的实惠,也才能增强发展的信心,产业才有更大发展,也才会与村级组织同心,不断调整和适应村级组织提出的新思路。

3、依托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必须以带动农村群众致富为根本,以推进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主要目标。产业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农村群众脱贫致富,自然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因此,首先必须以能让农村群众致富为根本来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因为如果不能使农村群众致富,群众就不会参与其中,就没有发展的基础;如果不能使农村群众致富,农村群众就缺乏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而且还会失去群众对农村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的信任;更进一步来讲,如果不能使农村群众致富,反而要想以集体的名义在群众的既得利益中去分一杯羹来作为集体经济收入,更无疑是火中取栗。其二是要找准恰当的致富项目和产业,这是关键。只有多思、多想、多分析,才能找到方向;多走出去实地调研,看一看、问一问,多做了解,才能找准目标;要多尝试、多对比、多总结,最终才能找到发展的项目。其三是要把做大产业规模作为主要目标。因为没有规模就没有效应,没有规模就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和社会的认可,没有规模就无法确立其在市场中的地位,也无法抗拒市场的冲击。

4、发展没有永久和固定的模式,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找到恰当的发展方向。“没有最好、只有适合”,农村各地发展情况不同,发展的基础和环境不一样,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相同,“代家模式”不可能对所有农村村级组织和经济发展都适合,但代家村从推进集体致富的角度,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因地制宜创造的发展模式,可以启示所有村级基层组织思考和探索适合本村的产业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三、“代家模式”的价值分析和实践思考

)“代家模式的价值分析。“代家模式”作为一种新形势下通过党建引领,来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和壮大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它不仅在农村党建、产业化发展与集体经济发展三者之间构建起一条特殊的纽带,更抓住了当前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理论和实践上凸显出重大的时代价值。

1、“代家模式”是以农村产业发展转型为动因和前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指明了方向。农村经济发展转型和农民增收致富,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和着力推进的问题,也是当前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当前的大多数农村,特别是一些无区位优势、无矿产资源、无发展产业的“三无”偏远农村,在经济发展中都面临发展无路、致富无门的问题。由于区位优势和矿产资源是先天决定,是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因而其经济发展就只能在产业上做文章,又由于依靠传统的粮食生产和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既没有比较效益,也没有规模效益,所以只能在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规模,推进产业化发展上下功夫。代家村之所以选择种植花木并走上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就是因为代家村在粮食生产上没有优势,种植花木不仅利润更高,更能带动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而且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的要求。因此,对大多数农村村级发展而言,通过寻找新的产业项目来推动产业转型,通过产业一体化来达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是不二的选择。

2、“代家模式”是依托产业化发展来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基础。由我们党推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所以,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而实现农村群众共同致富,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机制以后,由于集体经济的极大削弱,在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农村的贫富分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如何解决农村集体事业发展的问题,如何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这些都需要农村集体经济来支撑。代家村通过推进花木产业化发展来壮大集体经济,不仅解决了农村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推进了村级集体事业的发展,而且还让农村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更在推进扶贫济困,实现共同富裕上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来壮大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不仅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保证,更是巩固党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基础的要求。

3、“代家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来推动产业化发展和壮大农村村级集体经济,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领导地位。为了谁,依靠谁,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事业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在《论联合政府》中这样讲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党之所以能走上历史的舞台,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之所以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推进党的事业的出发点,才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代家模式”之所以能成功,根本在于村党组织真正从为群众谋利益角度去寻找出路,去引领产业的发展,去壮大集体经挤,因而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积极参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当前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村己成为推进党的事业的短板,党和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问题,着力推进农村群众的增收致富和壮大集体经济,就在于农村群众的富裕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能否巩固的问题,而农村村级集体经济能不能发展壮大,则是关系到农村村级基层党组织能不能为群众办事,能不能发挥引领作用,能不能在农村发展中始终保持领导地位的关键因素。

(二)“代家模式”的实践思考。“追求无止境,创新不止步”。当前,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和产业化发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己经成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代家模式”作为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成功典型,不仅证明了通过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来壮大集体经济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也说明了把推进产业化发展与壮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的必要性,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1、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是关键,要重视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服务职能,推进领导方式上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需求和产业发展是由市场来决定的,而不能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的行政命令。之所以讲党建引领而不是领导,就是要“引”在前“领”在后,只能通过“寻”来实现“领”,而“引”则主要是要通过创造发展条件,提供创业服务,帮助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化解发展风险来实现。“代家模式”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在于把党建融入产业发展中,发挥支部和党员的“双带”作用,用无条件的服务覆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每户农户,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凝聚了发展的民心和动力,从而展示出党组织的作为,提升了党员干部的形象,体现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领导地位。因此,新形势下农村村级党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发展,不是要通过行政强制命令的方式来实现,而是要通过服务产业发展、服务经济建设来号召引领农村群众参与其中去实现脱贫致富,在强化服务中去实现村级党组织领导方式的转变。

2、抓住“重塑集体”这个根本,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群众的支持参与,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说到底是要强化集体的力量,发挥集体的优势,重塑集体的形象,实现农村群众集体意识的回归。代家村之所以能“无中生有”的走出一条发展花木产业的路子,靠的就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村民之所以要提出回报组织、回报集体,愿意拿出收入的2%作为集体公益金,就在于村民感受到了集体的作用和力量,感受到集体的关怀和温暖。因此,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和壮大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始终从实现集体致富角度去思考问题和研究发展,从聚集和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推进产业发展与壮大集体经济,始终从发挥集体的优势上重塑集体的形象,提升群众的集体意识。

3、推进产业壮大和产业化发展是核心,要用好专合社组织这个新型载体,推进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上的转变。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和集体经济壮大,离不开产业的壮大和产业化发展,只有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在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才能为壮大集体经济奠定基础。专合社组织作为新形势下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它不仅能把分散的农户聚集起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更能发挥集体的力量来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代家村之所以能把一个花木种植小项目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实现脱贫致富,主要在于以“专合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党支部+专合社+科技园+服务组”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了专合社组织的聚集功能和集体优势。因此,发展农村经济,不仅要找到好的产业项目,更要通过产业化发展来做大做强;不仅要用好专合社这个组织载体,更要提升专合社的组织规模。

4、抓住“造血式发展”这个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相融互动,推进单纯迫求发展规模向完善功能的转变。当前,许多农村村级集体在发展产业和壮大集体经济上之所以举步维艰,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发展功能上的缺失,没有后续力量的支撑。发展一个产业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犹如一台机器的运转一样,它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做保证,否则机器就不能运转,慢慢的就会锈蚀和烂掉,这正如扶贫工作一样,“输血式”扶贫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只有采取“造血式”扶贫,才有不断的能量补充来保持活力。“代家模式”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在花木产业的发展上,它有产业科技园来不断的引进和培育苗木,为种植户提供幼苗,推进产业规模的壮大;有盆景园、花木工程公司等一体化产业链经济实体助推产业的发展;在壮大集体经济上,不仅有集体公益金提成来“植皮”,而且有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推进产业化发展的集体经济实体收入来“植骨”。只要有产业在,集体经济就永远有保障,反过来,集体经济有了保障,又可以助推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必须从完善造血功能入手,实现产业发展与壮大集体经济的相互结合、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撑。

5、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职能,为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与壮大集体经济保驾护航,推进管理方式上的转变。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一个规则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产业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不仅需要用制度做保障,更需要确保监督机制到位。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这虽然主要是针对治党而言,但事实上,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制度保障和监督机制的落实,这不仅是推进文明社会建设发展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公平公正的期望。“代家模式”的成功,在于在产业发展上,通过制订专合社组织的《章程》来明确各方的权力和利益分配,在苗木销售上提出了“种植总量等比销售法”来确保公平。在加强集体资金支出上通过制定理财小组把关、“四块黑板”公开账目、老体协独立第三方监督制度,明确了村集体资金的四种使用范围,构建起村党支部领导、村民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监委会监督的标准操作规范。因此,在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与壮大集体经济上,必须强化制度建设,在管理上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要求,充分激发参与者的创业活力,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综合以上对“代家模式”的分析研究,课题组认为。“代家模式”作为新形势下农村推进产业化发展与壮大集体经济的独特模式,虽然在一些地方还需要完善,有些做法和举措还需要时间去印证,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能启发我们去思考更多的问题,它所体现出的时代价值和借鉴作用,能为当前农村寻找致富的产业发展之路和发展壮大农村村级集体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相关推荐THE RECOMMEND